曾国荃指挥围攻天京的湘军不到三万,为何李秀成指挥几十万太平军就是解不了围呢?此事

帝王八卦 2025-09-23 17:17:08

曾国荃指挥围攻天京的湘军不到三万,为何李秀成指挥几十万太平军就是解不了围呢?此事的责任,更多在洪秀全身上。 曾国荃带领湘军逼近雨花台时,实际上触犯了兵家大忌。曾国荃手上是湘军的精锐,但就兵力而言,只有二万余人,加上后来曾国藩增拨的,也不到三万。 曾国藩对弟弟曾国荃孤军在天京城外,是非常忧虑的,接连写信催促曾国荃务必小心,不要重蹈当年李续宾在三河镇全军覆没的覆辙。 在湘军逼近天京后,洪秀全连发数个勤王手令,派人送到“忠王”李秀成手中时。 手令中,洪秀全的语气越来越严厉。在洪秀全的强硬压力下,李秀成不得不放弃对苏、浙的经营,调集部队回援天京。 各路太平军相继抵达后,统一由李秀成指挥,就兵力而言,最保守的估计,此时的太平军也有二十多万,也有三十万、四十万之说。即便按照最保守的说法,太平军和湘军的兵力对比,是十比一的优势。 1862年9月,李秀成率太平军向曾国荃的湘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按照常理来说,兵力优势巨大, 再加上李秀成购买了大量的洋枪洋炮,火力上优势也不小,太平军理应轻松取得胜利,可实际战场情况却完全相反。 湘军的 “呆仗” 战术发挥了巨大作用,曾国荃命令士兵在阵地前方挖掘出三道壕沟,沟内灌满水,壕沟旁边筑起高大的土墙,土墙上布满了火枪射击孔。太平军每次发起冲锋,都必须跨过积水的壕沟,暴露在湘军的火力覆盖范围之内。 湘军士兵则躲在防御工事里,用火枪轮流射击,曾国荃本人在一线督战,在被流弹击中脸颊后仍然坚持指挥。 和湘军的顽强作战不同,太平军这边却问题不断。 李秀成指挥的太平军表面上规模庞大,实际上大部分是临时征召的,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此外,太平军的是后勤补给跟不上,几十万大军的粮草消耗,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天夜里,李秀成组织了一支由数千装备了洋枪的士兵组成的突击队,夜袭湘军阵地,但却被湘军发现。太平军的洋枪虽然是新式的,但使用的士兵大都是新手,加上缺乏夜间作战训练,结果被熟悉地形的湘军击溃。 这场大战持续了四十多天,太平军付出了巨大伤亡,却战果很小。 雪上加霜的是,身处天京城里的洪秀全还在胡乱指挥,他一会儿命令李秀成采用 “火攻” 战术,一会儿又要求实施 “水攻” 策略,甚至还异想天开地指望 “天降神兵” 来帮助作战。 当李秀成请求城内守军出城夹击湘军时,负责守城的洪仁达却扣下命令不传达,生怕李秀成抢走战功。这种内部的相互倾轧,让太平军错失了多次作战良机,也消磨了李秀成的战斗意志。 洪秀全见攻不破湘军阵地,便又让李秀成带着十万大军过江作战,试图吸引湘军注意力,以解天京之围。李秀成率部过江后难以立足,不得不下令撤退,可在撤退途中突降大雨,湘军彭玉麟的水师趁机伏击,太平军折损严重,十万大军退回天京的还不到三成。 就这样,天京之围湘军占据了主导。李秀成后来见情况危急,又提出了 “让城别走” 的方案,建议率领军队突围后前往江西、湖北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 这个理性的建议却激怒了洪秀全,他甚至怀疑李秀成有叛变的想法,将守卫城门的将领都换成洪家的亲信。 为了稳定人心,洪秀全还一次性封了270多个王爵。这样一来,李秀成就更难指挥了,大家都是王爷,凭什么要听你“忠王”的? 1864年6月,洪秀全在绝望中病死。不久后,曾国荃率领的湘军炸开了天京城墙,天京最终陷落。 李秀成带着幼天王突围,最终不幸被俘虏。在狱中写下的《李秀成自述》里,他沉痛地列举了太平天国的十大失误,其中一条就是洪秀全在天京被围后的处置失当,失去了最后扭转局势的机会。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