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表示,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概率非常的低,因为中国有非常多的顾虑!德媒表示,

柳淮蕊 2025-09-18 18:45:39

德媒表示,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概率非常的低,因为中国有非常多的顾虑!德媒表示,中国武统台湾代价极为沉重。中国如果选择动武,肯定将面临国际经济制裁、全球供应链断裂、南海与台海大区域海域航运中断、涉险区域外资大量撤离、中国金融体系“崩溃”的危机。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几天,德国《明镜周刊》在一篇 2025 年 9 月 1 日发表的文章里说 《明镜周刊》这家媒体的对华态度,其实一直是“戴着有色眼镜”的,一边承认中国经济体量在全球举足轻重,一边在涉台、涉港、新疆等问题上,时常跟着西方主流舆论唱反调。 说白了就是按西方政治框架来解读中国,哪怕在经济问题上也不例外。 关于台湾问题,国际上有些国家和媒体,喜欢拿所谓“国际问题”的借口来干涉。 但咱的态度一直是非常明确的,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到目前为止,我们也确实一直在强调和平统一,在近年来的各种场合,中央都明确,要尽最大努力、以最大诚意,推动两岸和平融合发展,实现国家统一。 毕竟和平统一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就是能避免战争冲击,让两岸的经济民生,都不会遭受战火破坏。 而且两岸也可以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深度合作,把资源用在发展上,而不是消耗在军事上,普通百姓的生活能够继续稳定甚至改善,不会因为冲突而陷入动荡。 我们要是能和平统一台湾,那也能让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形象更加稳健,对外合作不会因战争蒙上阴影,这对台商、对大陆企业都是双赢结果。 但如果真到了不得不武统那一步,那大概率就是台独分子已经踏入了红线,我们也断然不会退缩半分。 不过武统带来的影响还是不小的,短期内战争一定会造成基础设施受损、民众生活中断,这是任何军事冲突都免不了的现实。 而且经济上会出现剧烈震荡,不仅台海两岸,甚至东亚区域经济都会承受考验。 在国际政治层面,西方舆论肯定也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借机炒作将中国置于道德攻击的焦点。 咱中国不是没考虑过这些可能性,所以才会一直强调“能不打就不打”,但也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因为那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的强有力震慑。 可德媒口中的所谓的“制裁”、“断链”,就目前而言,也是不现实的。 毕竟咱的经济体量摆在那,到今年上半年,中国 GDP 已经接近 137 万亿元人民币,按美元计价超过 19 万亿美元,稳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 18% 左右。 除此之外,中国更是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不是随便就能轻易切割的关系。 全球供应链里,从高端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到稀土、太阳能组件,中国都有不可替代的环节,贸易战几年都没能让美欧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更别说一刀切的全面制裁。 更别提在这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合作密度要比过去高得多,“一带一路”沿线的港口、工厂、物流枢纽都跟中国供应链紧密绑定。 你要硬切,受伤的绝不仅仅是中国,德国自己就是例子,它的汽车企业像大众、宝马、奔驰大部分高端车型,在华生产或在中国市场销售,要是制裁中国,这些企业第一时间就得叫苦。 根据世界银行 2025 年的估算,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占比超过 30%,是当之无愧的产业核心。 从军力方面看,中国近年来的现代化建设,也同样突飞猛进,海军已经拥有 3 艘航母、数十艘 055 型万吨驱逐舰,052D、054B 等新型护卫舰批量服役,东风-17、东风-26 等具备高精度打击能力的导弹已形成规模。 空军的歼-20隐形战机列装数量持续增加,火箭军的战略打击能力,和防空反导体系日益完善。 港口群方面,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多年位列全球吞吐量前三,拥有全球最大的远洋货轮船队之一,这种规模的海运能力,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德媒说航运“会中断”,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中国完全有自己保障战略物资运输的能力。 可德媒明知中国实力强大,还放出这种言论,其实也有着他们的小心思。 他们这么做,就是想给德国和欧洲公众一个“安心丸”,表示台海不会打起来,从而维持他们的经济预期和投资信心,也是对中国释放某种心理暗示,想让我们觉得顾虑多,所以不敢轻易动手。 这其实是西方舆论一贯的策略,用所谓“成本高昂”,来试图框定中国的行动边界,同时也掺杂着一种侥幸心理,希望靠舆论塑造来影响中国的战略决策。 但事实是,中国的战略耐心不是因为怕代价,而是因为中华民族讲究“和为贵”,可真触及了底线,我们有足够的经济韧性、产业完整度、全球合作网络和现代化军力,来承受和反击任何挑战。 所以德媒的话,听起来更像是在自我安慰,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受制于人的国家,无论在经济、科技还是军事实力上,我们都具备了自己做主的底气。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