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听说,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只享受行政8级待遇,十分不满:“为了避嫌,就降低贺敏学的级别,这就是胡闹!” 贺敏学1904年出生在江西永新一个普通家庭,早年就投身革命。1926年,他开始在家乡组织力量,召集妹妹贺子珍和其他人组建武装队伍。这支队伍从零起步,通过宣传和动员,几个月内壮大到800多人。他指挥大家开展行动,甚至进攻永新城,虽然遭遇敌人打击,损失严重,但他和贺子珍带着残部撤到井冈山。那时候,井冈山已有一些武装力量占据地盘。他在上山活动时,毛主席的部队还没到。等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队伍上山,那些原有武装对新来者有抵触,但他积极协调,劝说大家加入红军,帮助毛主席部队融入并站稳脚跟。红4军成立后,他出任参谋长,此后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20多年。到1949年,他已经是四野后勤部长,负责部队补给保障。说起来,他的革命历程从基层起步,一步步积累功劳,实打实的贡献摆在那。 贺敏学的革命贡献不小,尤其在井冈山时期,他帮毛主席部队融入当地武装,这点功劳很大。1927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前已在永新担任农民自卫军指挥和县委书记等职。四一二事件后,他率部上山,加入毛泽东队伍,从工农革命军班长干起,逐步升到排长、连长。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任湘粤赣边区游击总指挥。抗日战争时,他转战新四军,担任赣南办事处主任、江南挺进纵队参谋长、华东军政学校校长等职,还当过苏浙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和第三分区司令员。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他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参谋长、第四纵队12师师长、第三野战军九兵团27军副军长,参加豫东、济南、淮海、渡江、淞沪等战役。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丰富军政经验。建国后,他先在军中任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上海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员,1952年转业地方,先后担任华东建筑工程总局局长、西北建筑工程总局局长、西安市委常委、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职。第二、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这些职务反映出他的资历和贡献。 1955年,新中国实行行政级别制,级别评定看资历、贡献和职务。贺敏学职务不低,从1926年投身革命,井冈山协助立足、红4军参谋长、四野后勤部长,这些经历足够支撑高评。同期红军干部多为5级,与他并肩的伙伴也多5级,他至少该6级。但中组部给他定8级,原因是他妹妹贺子珍是毛主席妻子,这层亲属关系被视为特殊。中组部担心高评会被误解为搞特殊化,于是召开会议讨论,大家觉得身份敏感,不宜太高。副部长安子文找他谈话,解释暂定8级,以后调整。他表示过去井冈山挨饿都过来了,现在有工资住房,比老百姓强,没意见。毛主席当时不知情,评定就这么通过了。1959年庐山会议,毛主席见到他,聊起近况得知8级待遇,很不理解。他追问相关人员,得知是为避嫌压低级别,避免影响声誉。毛主席不满,认为这是胡闹,贺敏学1926年老革命,贡献摆在那,因为亲属关系降级不公。待遇该按贡献定,不是按关系。他决定升到6级,但他本人提出长期后方工作,7级就行。 这个事件反映出当时评级中的避嫌考虑。贺敏学作为毛主席大舅哥,组织上为避免质疑,故意低评,这虽有顾虑,但对他不公。同期干部多5级,他本该至少6级,却成8级。会议讨论时,大家权衡身份特殊,担心高评招来误解。安子文谈话后,见他不反对,就定了。庐山会议上,毛主席了解经过,指出这是形而上学,强调贡献优先。他本想升到6级,但他坚持7级合适。从1960年起,他就享受行政7级待遇。这调整虽小,却体现出对老革命的重视。贺敏学淡泊名利,没争高待遇,保持一贯作风。整个过程没犯错,只是亲属关系影响评级,这在当时制度下常见。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2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