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了荷兰的一艘过时挖泥船,可半个世纪过去以后,国外

轩叔观察 2025-09-15 16:21:49

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了荷兰的一艘过时挖泥船,可半个世纪过去以后,国外居然反而重金向中国购买这艘船,但商务部只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们只租不卖![无辜笑] 2003年首钢计划搬迁至曹妃甸,需要大规模填海造地。当中国再次向荷兰询价时,对方不仅报出高昂价格,还明确拒绝转让任何技术。 这一事件促使中国工程团队下定决心走自主研发道路,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始系统性攻关,他们拆解了十多台进口泥浆泵,发现国产轴承的密封材料无法承受高压,导致设备寿命偏短。 经过数百次试验,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碳化硅陶瓷密封环,将设备寿命延长两倍,这一突破为后续技术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2010年“天鲸号”建成,它的绞刀功率远超进口设备,能在礁盘上高效作业,每小时挖沙量相当于挖空半个足球场并下沉三米。 2013年南海岛礁建设中,“天鲸号”展现出卓越性能,其激光熔覆刀刃可有效粉碎海底坚硬岩石,配套的排沙固结工艺能在一天内形成稳固陆地,有效解决了冲刷难题。 2017年新一代“天鲲号”问世,最大挖深达35米,排泥距离15公里,多项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时的中国已不再依赖国外设备,反而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供应商。 2022年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中,埃及租用了中国的“万顷沙”号进行疏浚,该船日租金高达300万元,但效率比欧洲同类设备高出40%,充分体现了中国装备的竞争优势。 技术突破带来了市场地位的根本转变,中国已占据全球挖泥船市场60%的份额,拥有44艘大型挖泥船,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商务部将大型挖泥船列入禁止出口名录,对外政策明确:只租不卖,即便有外国企业意图高价购买设计图纸,中方也坚持不转让核心技术。 从依赖进口到技术自主,中国挖泥船产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关键技术无法通过购买获得,只能依靠自主研发突破。 技术封锁往往成为自主创新的催化剂,当外部渠道被切断时,倒逼国内团队走自主研发道路,最终实现技术跨越。 这一发展模式在中国制造业中并非孤例,从高铁到新能源汽车,从航空航天到海洋工程,类似的技术突破故事在各个领域不断上演。 当前中国挖泥船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港口建设、海岸防护等项目中,经常能看到中国挖泥船的身影。 产业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技术进步,液压系统、控制软件、特种材料等配套技术同步提升,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 南海上一座座人工岛的背后,是几代工程人员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突破,从最初的技术学习到后来的自主创新,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面向未来,智能化、绿色化将成为挖泥船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无人驾驶、环保排放、节能降耗等技术将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拓展应用场景。 中国挖泥船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网友们各抒己见: “这条新闻看得太提气了!从当年被技术封锁,到现在我们封锁技术,真是完美的逆袭。说明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靠买是买不来现代化的。” “4吨黄金啊,当年我们得多难。但这学费交得值!没有当年的咬牙引进和消化吸收,就没有后来天鲸号、天鲲号的横空出世。致敬老一辈工程师!” “日租金300万,效率还比别人高40%,这就是技术领先的底气!现在轮到别人看我们脸色了,舒服了。” “所以说不要怕起步晚,也不要怕别人卡脖子。有时候别人卡得越狠,我们自己争口气突破得就越快。挖泥船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家说从挖泥船“只租不卖”的逆袭中,我们还能学到哪些经验,可以用在同样被“卡脖子”的其他高科技领域上?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