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年,文天祥被押往刑场,一刀毙命。妻子欧阳氏赶来收尸,小心替他整理衣服,谁料,1张纸条从夹层掉出,欧阳打开一看,顿时捂嘴痛哭。不久,她也自尽身亡了。
1234年,蒙古骑兵以雷霆之势灭亡了已然衰弱的金帝国,自此,长江以南的南宋王朝与强大的蒙古帝国之间再无屏障。宋末元初之际,蒙古大军在忽必烈的指挥下挥师南下,南宋王朝在内忧外患中步入风雨飘摇的末路。然而,在这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南宋却涌现出一批忠勇之士,他们挺身而出,誓死抗击入侵的元军,用血肉之躯捍卫南宋残存的疆土。 文天祥便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佼佼者。他自幼崇尚忠义,仰慕古代贤臣,并将之视为毕生追求的榜样。史书《宋史》中对他的外貌有着罕见的详细描述:“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长目,顾盼烨然。”这意味着文天祥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眉目秀丽,目光炯炯有神,堪称美男子。这样的评价在史书中极为罕见,能够享此待遇的历史人物屈指可数,如周瑜、项羽、司马相如等风采卓然之人。 他的文章同样令人称道,被誉为“锦绣文章,万里无一”。这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他的父亲文仪虽然一生未仕,却酷爱读书,经常挑灯夜读到深夜。这种爱书的传统深深影响了文天祥,使他自幼博览群书,文思泉涌。受到父亲的启发,文天祥给自己取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别号“文山”。
1275年,南宋正值国难当头。元军三路并发,所向披靡,眼看就要直逼临安。危急关头,身为宰相的文天祥挺身而出,倾尽所有招兵买马,带领宋军浴血奋战。 然而好景不长,元军骑兵善战,宋军寡不敌众,渐渐陷入苦战。文天祥虽然英勇无畏,却也回天乏术。两年后,宋军在崖山惨败,文天祥也被俘虏。更不幸的是,他的妻儿也没能逃脱,全部被掳到了元大都。 文天祥被押解到元营,元将张弘范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他能归顺元朝。张弘范许诺给他高官厚禄,但文天祥岿然不动。张弘范威胁要杀他全家,可文天祥宁死不屈。 这位铮铮铁汉对元朝的抵触,源于他的忠君爱国之心。宋朝虽已名存实亡,但文天祥仍然坚守气节。他曾慷慨陈词道:"臣事二主,何面目以生还乡里?宁可清洁而死,不可污秽而生。" 1282年的一天,刑场上人头攒动,欲看这位南宋名臣文天祥的最后一面。只见他身着素衣,神色坦然,面朝南方跪下,高呼"皇天后土,实鉴此心"。刀光一闪,鲜血迸溅,文天祥倒在了血泊之中。 从容赴死的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诺言。他的妻子欧阳氏赶来收尸,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他的遗容。忽然,从他的衣襟中飘落一张纸条,欧阳氏打开一看,顿时泪如泉涌。 文天祥的壮烈事迹,感动了元世祖忽必烈。他赞叹文天祥忠义之士,欲将其招降。可文天祥却对忽必烈的赏赐和恩宠无动于衷。他坦然道:"臣若降元,天地不容,至死亦无颜面对先帝于地下。"
1259年,文天祥接到朝廷的授官诏令时,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关键时刻。蒙古大军对南宋的进攻日益加剧,朝廷却被宦官和佞臣所把持,皇帝荒废政务、不思进取。面对内忧外患,文天祥担任宁海军节度判官期间,毅然上书请求严惩宦官董宋臣,直言不讳地指出其言行动摇了军心民心,甚至提出“乞求斩处董宋臣,使民心一致”。然而,文天祥的忠言直谏非但未被采纳,反而招来无数诽谤与打压。 文天祥深知,屈膝求和不过是饮鸩止渴。面对外敌侵略和朝廷的腐朽,他心怀国家安危,试图以自身力量唤醒民心,扭转局势。然而,南宋灭亡的命运似乎已无可挽回。 文天祥以忠烈闻名于世,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他在壮烈赴死前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过零丁洋》,这首诗以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震撼人心,至今传唱不衰。1282年,47岁的文天祥在元朝的威逼下坦然表明心志:“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他从容就义,用生命书写了忠贞与气节的巅峰,为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282年,47岁的文天祥被元朝拘禁,面对敌方的逼降,他坦然回答:“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念,慷慨赴死,从容殉国,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明代时,朱元璋高度推崇文天祥的精神,在南京特建文天祥庙,以表纪念,并每年举行祭祀仪式,封他为“天下都城隍”。永乐年间,随着都城北迁,文天祥庙在北京得到重修,成为朝鲜朝贡使者常去拜谒的圣地。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在明代道德教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理学正统的象征。 清代初期,由于满清的剃发易服等政策激起汉人强烈反抗,江南人士常以文天祥的事迹来激励民众。在南明末年的抗清斗争中,许多文臣武将以文天祥为榜样。例如黄道周在殉国前感叹:“乾坤有半壁,何忍道文山。”南明人士通过宣传,将文天祥的抗元精神升华为民族大义的象征,强调他忠于中华、反抗外夷的气节。 然而,清朝统一后,文天祥的精神被清廷重新解读。官方仅宣扬其忠君思想,却淡化了他抗外御侮的民族情怀。然而,在民间,文天祥的抗元精神依然被看作是反抗异族压迫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