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局势已经反转,不再是美国利用台湾牵制中国了,反而是中国通过台湾省来削弱美国影响力,中国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围点打援,还有温水煮青蛙,让对方难受但又无可奈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是台海事务的主导者,冷战刚结束的时候,美国不断和台湾走得更近,卖武器,签军售协议,还把军舰开到海峡来显示存在感。 而台北也愿意接受这种安排,不仅大批买进美国装备,还在政治上刻意靠拢华盛顿,半导体产业也被拉进美国的供应链,人为地绑上了战略意义。 美国国会动不动就通过涉台议案,媒体也炒作所谓台美关系,给这个大陆制造了压力,那时大陆保持低调,尽力避免正面硬碰,而美国却借机频繁炒作台湾问题,似乎将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但近些年,随着大陆力量的上升,局势正一点点往相反的方向走,真正的拐点出现在几次大规模演训中,尤其是“海峡雷霆”这样的行动,彻底展示出大陆对整个海峡的掌控。 美舰一旦想靠近,就会发现中方已经把整个海域严密控制,所有动作都被实时监控,真要硬闯,代价巨大,可要是退回去,就等于承认在台海没有办法。 结果就是,美军常常只能在外围徘徊,做出姿态,但真正想插手已经越来越难。 这就是“围点打援”的思路,大陆不急着直接动手,而是把台湾牢牢圈在范围之内,让外部势力进去不易、出来不顺,台湾是“点”,美国是“援”,当点已经被围住时,援手就很难再伸进来。 另一方面,大陆还在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推进,军机不断进入所谓的防空识别区,海警频繁巡逻甚至登检台湾船只,这些行动看起来没有直接冲突,但每天都在消耗台湾当局的精力,也一点点削弱其对周边海域的掌控力。 同时,大陆还通过贸易手段对台进行调整,减少关键物资的出口,一旦供应链受阻,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岛内产业的停摆,这不会一下子改变局面,但拖得越久,对台湾的压力就越大。 这种长期消耗的效果,是让台湾逐渐适应一种新的现实:周边制空、制海和供应链高度依赖大陆,外部势力插不了手,内部抗性在一点点瓦解。 很多台湾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更加倾向大陆市场,更多合作,更多依赖,这种慢性渗透,比硬碰硬更有效。 未来的台海博弈将是一个长期拉锯,但局势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中国大陆有耐心打持久战,美国失去了轻松介入的条件。 真正的考验是,美方还能支撑多久,而台湾在夹缝中又能撑多久,大势已变,台海的未来走向,一定是往大陆靠拢。
“不统、不独、不武”,这句骗了台湾人几十年的咒语,刚刚被赵少康,亲口翻译成了大白
【77评论】【57点赞】
亦文亦武
乱七八糟的编,上气不接下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