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怎么样?首支飞行器队斩国一,创新力拉满

填志愿时,不少家长和考生都会琢磨:上大学到底为了什么?是混张文凭凑够学分就完事儿,还是把课本知识背熟就行?其实家长和考生

填志愿时,不少家长和考生都会琢磨:上大学到底为了什么?是混张文凭凑够学分就完事儿,还是把课本知识背熟就行?其实家长和考生心里都清楚,比这些更实在的,是让孩子能学到“把想法变成真东西、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比如突然想造一架无人机,能不能找到队友、凑齐资源、没见过的难题一个个搞定。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生故事,就把学校怎么帮孩子练出这种本事,实实在在摆在了家长和考生面前。

这所由中国和以色列顶尖理工高校合办的大学,从诞生起就带着“敢于实践”的基因。毕竟它的“母体”以色列理工学院,可是出过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ARWU世界排名稳居前百的理工强校。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所理工科中国合作大学,广以没把“中外合作”当噱头,反而把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知识三角”(创新—研究—教育)的理念揉进了培养里:不盯着学生“考了多少分”,更在意他们“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份在意,在2025年中国大学生飞行器创新设计大赛上,一群第一次参赛的广以学生,交出了最亮眼的答卷。

这场比赛在浙江德清莫干山机场办了12天,光是听参赛名单就让人捏把汗: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是在航空航天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大哥”。而广以CUADC飞行器团队,是实打实的“新人”,成立不到一年,第一次站上全国赛场,连很多评委都没听过这所学校的名字。

可就是这支“无名之队”,却在无人机短距离起降项目里,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他们的飞机在跑道上稳稳起落,带着负载还能灵活操控,最终总分冲到全国第四,拿了一等奖;提交的设计报告,拿下二等奖。更厉害的是,他们还闯过了太阳能飞机任务飞行项目的重重关卡,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这场“从零到一”的突破,照出了广以藏在成绩背后的育人密码。

你可能会好奇:一群刚组队的学生,怎么能打赢老牌强校?答案藏在团队成员的专业表里——发起者卢亦悦是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社长陈明晰带着科创社团的经验,还有机械、材料专业的同学负责机身设计,甚至有学物理的同学帮着优化能源系统。飞行器研发从来不是“一个人能扛下来的活”:要算准飞行轨迹,得靠数学建模;要让飞机飞得稳,得懂机械结构;要让太阳能板高效供能,还得懂材料和物理。

而广以早就用交叉创新,AI 赋能与学科融合的破界实践为这种“跨学科组队”铺好了路:它的“X+数学”双学位项目,允许学生在机械、材料等主修专业外,再修55-60学分的数学与计算机课程,就能拿到以色列理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双学位;还有“X+物理”精英计划,专门挑学科竞赛里的好苗子,开设高阶物理课程,配备一流科研导师,强化物理基础和科研训练。

这种打破专业壁垒的协作,不是该校硬凑的,而是靠课程设置、社团联动一点点培养出来的。也正是这种能力,让他们在比赛里能快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应对从设计到测试的各种难题。

可光有跨学科的想法还不够,得有地方把想法变成真的。从“零经验”到搭好工作室、配齐实验平台,他们只用了不到一年,这背后全是学校的“硬核支持”:科创中心一听说要搞飞行器项目,马上拨了启动资金,还帮着对接资源;机械系的刘鸣艺副教授,每周都抽时间跟学生聊技术难题,从机身材料选型到飞行控制程序,一点一点抠细节。

现在再回头想填志愿时的那道题:上大学到底图什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这群学生或许能给你答案:不是图一张能当敲门砖的文凭,而是图一种“能把没见过的问题解决掉”的能力。

就像那支飞行器团队,他们在比赛里收获的不只是一块一等奖奖牌,更是知道了“从零开始也能做成事”的勇气,懂得了“怎么跟不同专业的人一起扛难题”的协作力,掌握了“把课本知识变成实际成果”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