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24日,冬至刚过的南京六合区透着彻骨的寒意。下午一点多,40多岁的林师傅裹紧了棉衣,像往常一样爬上挖掘机驾驶室。他是土生土长的六合人,开了十几年挖掘机,手上的老茧磨得比铁甲还硬。当天的施工点在 “幸福城” 小区售楼处门口,宁天城际铁路方洲广场站一号出口的地基工程已经推进了半个多月,黄土被一层层翻起,露出底下深浅不一的土层。
“那天风特别大,刮得驾驶室玻璃嗡嗡响。” 后来林师傅回忆起那个下午,总说像是有什么预兆。挖掘机的铁铲一次次扎进冻土,轰鸣声在空旷的工地上回荡。工友们分散在不同区域作业,有的铺设钢筋,有的清理碎石,谁也没料到,一场惊动考古界的发现正在悄然酝酿。
下午五点左右,夕阳把工地染成一片金红,林师傅正准备完成最后几铲作业就收工。当铁铲第三次深挖下去,突然传来 “格登” 一声闷响,整个机身剧烈震动了一下,仿佛撞到了坚硬的岩石。“不对劲。” 林师傅心里咯噔一下,常年开挖掘机的经验让他敏锐地察觉到异常 —— 冻土下不该有这么脆硬的东西。他立刻关掉发动机,推开车门跳了下去,寒风瞬间灌进衣领。
走到挖斗前,林师傅的眼睛猛地睁大了。挖斗里横亘着几块发黑的木板,不是常见的石头或混凝土,木板上还残留着隐约的纹路,边缘带着腐朽的木屑。“快来人看看!” 他朝着工友们大喊,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正在附近作业的曹师傅等人闻声赶来,七八个人围着挖斗议论纷纷。有人伸手想去拨弄木板,突然 “咦” 了一声:“这是什么?”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块木板的缝隙里,赫然露出一截青黑色的金属物件,形状细长,带着岁月沉淀的光泽。曹师傅胆子大,小心翼翼地伸手捏住那物件往外一抽,一把长剑竟被他从腐朽的木板中拔了出来。

“我的天!是把剑!”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惊呼。这把剑足有一米长,剑柄已经严重腐蚀,木质部分一碰就掉渣,但剑身却异常完好,青黑色的表面泛着冷冽的寒光,没有一丝锈迹。有年轻工友觉得新奇,拿起旁边一根废弃的电缆线试探着往剑刃上一靠,轻轻一拉,电缆线的胶皮就被齐刷刷割断,铜线裸露出来。“好家伙!这都埋了多少年了,还这么锋利!” 工友们啧啧称奇,纷纷凑上来围观,有人忍不住想拿过剑仔细看看,被林师傅拦住了:“别乱动,这说不定是文物,赶紧报警!”

林师傅的提醒让大家瞬间冷静下来。工地上有人立刻掏出手机拨打了 110,马鞍派出所的民警接到报警后,十分钟就赶到了现场。当民警看到挖斗里的棺木残片和那把寒光闪闪的长剑时,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即封锁现场,任何人不准靠近!” 带队的民警当机立断,让工友们退出施工区域,拉起警戒线,同时迅速与六合区文广局取得了联系。
夜幕渐渐降临,工地上亮起了临时搭建的照明灯,蓝色的警灯在寒风中闪烁。民警们轮流在现场警戒,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破坏。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附近小区的居民纷纷赶来围观,警戒线外挤满了人,大家交头接耳,猜测着这古墓的来历。“六合古时候叫棠邑,会不会是哪个大官的墓?”“那把剑看着就不一般,说不定是古代将军用的!” 议论声中,更多的是对这座突然出现的古墓的好奇与敬畏。
六合区文广局接到消息后,连夜将情况上报给南京市文保部门。文物专家们闻讯,放弃了周末休息,连夜准备发掘工具和设备。25日上午八点,南京市文物局和六合区文广局的十多位专家赶到现场,考古队带着专业仪器迅速展开工作。

“这是一座汉墓,距今至少两千年了!” 南京市文物局的王专家蹲在墓穴边,仔细查看棺木残片和周围的土层,兴奋地对众人说。他介绍,六合在汉代名为棠邑,是汉高祖刘邦册封的棠邑侯国,第一代棠邑侯是项羽的旧部陈婴,后来其孙子陈午继承爵位,还娶了汉文帝窦皇后的女儿刘嫖,地位显赫。“棠邑作为侯国都城,埋葬达官贵人的概率非常高,这座墓葬的规格不低。”

考古队随后对墓穴进行了初步勘探。墓穴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虽然遭到挖掘机的部分破坏,但主体结构仍在。墓内有两具并列的棺木,左侧棺木上半部分被挖斗损毁,右侧棺木相对完好,底部和周围用一层30厘米厚的木板包裹,起到了防腐作用。除了那把长剑,考古人员还在棺木周围发现了几件陶罐碎片,器型规整,纹饰古朴,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这把长剑是关键线索。” 王专家拿着卷尺测量剑身长度,准确数值为98厘米,接近一米。他解释说,汉代的剑长度往往与佩戴者的身份等级相关,天子佩戴七尺剑(约合今161.7厘米),诸侯王和高级贵族的佩剑也多在一米左右。而且汉代佩剑的长度和剑饰是身份的象征,这么长的宝剑,在考古发现中并不常见,结合墓葬的地理位置和规格,墓主很可能是一位尚武的贵族,甚至可能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从剑的长度推测,墓主应该是个高个子男性,身高可能在一米八以上。”

消息一经公布,现场再次沸腾。围观的居民们纷纷感叹:“没想到我们家门口就埋着汉代贵族,这把剑说不定跟着主人南征北战过呢!” 考古队则迅速展开抢救性发掘,为了保护文物,施工单位也暂停了周边区域的所有作业,无偿提供设备支援考古工作。南京市文物局还组织了专业人员,对古墓周边进行拉网式勘探,生怕遗漏了其他墓葬遗迹。
接着挖掘人员又传来新消息,在距古墓不到一米远的地方,发现一个木质结构箱柜。这个木质结构箱柜呈长方形,长约2米,宽约1米,高1.5米,箱柜上面被4整块木板盖着。工作人员将木板盖挪走,发现木箱柜内有浑浊的水。将水清理一部分后,箱柜底部露出数件文物,工作人员将文物一件件取了出来。被取出的文物有碗、罐,还有沾着淤泥的工艺品以及金属物件。

那把锋利的宝剑被民警暂时存放在派出所的物证室保险柜里,等待进一步鉴定。专家介绍,汉代的剑有铜剑和铁剑之分,这把宝剑的材质还需要通过专业仪器检测,但从其保存状况和锋利程度来看,很可能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铸造工艺,剑身可能经过了特殊处理,才能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依然完好如初。类似的汉代长剑在南越王墓等高级贵族墓葬中也有发现,往往是墓主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更多关于古墓的细节浮出水面。墓中的两具棺木虽然部分损毁,但从残留的结构来看,棺木采用的是优质木材,原本可能还有髹漆装饰,只是年代久远已经腐朽。考古人员在棺木底部发现了少量朱砂,这在汉代贵族墓葬中较为常见,古人认为朱砂具有防腐作用,还能引导灵魂升天。

12月26日,南京市文物部门为了表彰林师傅的贡献,专门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颁奖仪式。在施工现场,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将一面写有 “保护文物,名留乡梓” 的锦旗送到林师傅手中,还颁发了500元现金奖励。面对记者的镜头,林师傅显得有些腼腆:“我就是做了该做的事,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大的荣誉。这文物是国家的宝贝,肯定要好好保护。”
工友们都为林师傅感到高兴,曹师傅笑着说:“多亏了林师傅细心,当时要是没及时停下来,说不定就把文物破坏了。这锦旗和奖金,他实至名归。” 林师傅则表示,以后在施工中会更加留意,要是再发现类似的东西,一定第一时间上报。
这座汉代古墓的发现,为研究南京六合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专家介绍,棠邑作为汉代侯国,其都城位置一直是考古界关注的焦点,这座古墓的发现,为确定古代棠邑城的具体位置提供了关键线索。墓中出土的宝剑、陶罐等文物,不仅展现了汉代精湛的手工业水平,也反映了当时棠邑侯国的繁荣景象。

如今,这把千年宝剑已经被移交到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经过专业修复后,偶尔会在特展中亮相,向观众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风云。而林师傅的故事,也成为了六合地区保护文物的一段佳话,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和守护身边的文化遗产。
那个冬天的意外发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汉代棠邑的时光之门。当挖掘机的铁铲撞上千年棺木的那一刻,沉睡的历史被唤醒,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社会相遇。这不仅是一次考古发现的传奇,更是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 —— 正是因为有了林师傅这样的普通人的警觉与坚守,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历史瑰宝,才能重见天日,向我们诉说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