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用来形容菲律宾当下的处境再贴切不过。这个常年被台风、地震 “光顾” 的国家,在 2025 年 11 月迎来了双重打击:11 月 4 日,超强台风 “海鸥” 以每小时 120 公里的风速横扫中部和南部,造成 114 人死亡、127 人失踪,195 万民众受灾;紧接着,第 26 号台风 “凤凰” 又步步紧逼,总统马科斯于 11 月 6 日紧急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

如今,菲律宾 115 处被洪水围困,1200 余间房屋损毁,156 个市镇陷入停电,680 个市镇停课停工,中部 23 万公顷农田绝收,经济损失超 2.3 亿美元。这场天灾不仅冲垮了房屋桥梁,更考验着整个国家的韧性。在狂风暴雨的肆虐下,那些受灾的普通人如何求生?救援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一、家园被冲毁,普通人的求生与坚守对菲律宾民众来说,这场台风不是新闻里的数字,而是实打实的灭顶之灾。西内格罗斯省的农民罗德里格斯,一辈子靠种地养活全家,可洪水过后,他的稻田变成了一片汪洋,即将收割的玉米全被冲得无影无踪。“我蹲在田埂上哭了一下午,今年的收成没了,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都没了着落”,这位黝黑的汉子红着眼眶说。
宿务市的居民安娜更惨,台风来袭时,她抱着三岁的儿子躲在桌下,眼睁睁看着自家的木屋被洪水冲垮。“水涨得太快了,我们只能抓着漂浮的木板往高处跑,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孩子冻得直发抖”,如今她和儿子挤在临时安置点,三天没洗过热水澡,食物也只够勉强果腹。
但困境中总有微光。在重灾区,居民们自发组成互助小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帮着转移老人孩子,妇女们一起分发救援物资,就连孩子们也会把分到的饼干分给更小的同伴。一位志愿者说:“我们失去了家园,但没失去彼此,只要人还在,就有重建的希望。”
二、风雨中的逆行者,救援路上的艰难前行台风过后,救援队伍第一时间冲向灾区,可恶劣的环境让救援举步维艰。宿务市一座关键桥梁被洪水冲垮,救援车辆无法进入,队员们只能背着物资徒步前行,在齐腰深的泥浆里跋涉数小时。一位救援人员坦言:“我们怕的不是辛苦,是怕耽误时间,多晚到一分钟,幸存者的希望就少一分。”
菲律宾空军紧急出动直升机,向偏远被困村庄空投食品、饮用水和药品;海军舰艇在沿海巡逻,营救被洪水围困的居民。与此同时,民间志愿者也纷纷加入,有人捐赠物资,有人提供车辆,有人当起翻译协助国际救援团队。
国际社会也迅速伸出援手:世界银行承诺 1 亿美元紧急贷款,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送来救援物资,联合国启动紧急响应机制。这些跨越国界的善意,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受灾民众的心。
三、灾难背后的反思:防灾与重建任重道远这场双重台风也暴露了菲律宾防灾减灾的短板。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房屋多为轻型建材,在强台风面前不堪一击;一些偏远地区道路、通信不畅,导致救援物资难以快速送达。更让人揪心的是,菲律宾每年都会遭遇数十次台风,却依然没能完全建立起完善的预警和防御体系。
但灾难也逼着人们成长。马科斯政府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启用 13 个应急物资储备库,部署 25 支快速反应部队,重点防范次生灾害。不少民众也开始学习防灾知识,有人自发加固房屋,有人提前储备应急物资。就像一位老人说的:“我们躲不过台风,但可以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
说到底,自然灾害从来不是对某个国家的 “惩罚”,而是对人类共同的考验。菲律宾的遭遇提醒我们,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防灾减灾需要未雨绸缪,灾后重建更需要久久为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各国的互助与协作。
“灾难无情人有情”,台风可以冲垮房屋,却冲不垮人们的意志;洪水可以淹没土地,却淹不灭心中的希望。如今,菲律宾的救援还在继续,重建即将开启,那些在风雨中坚守的人们,那些跨越山海而来的援助,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只要守望相助,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你觉得菲律宾灾后重建最该优先解决什么问题?国际援助如何才能更高效地抵达受灾群众手中?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为菲律宾祈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