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卢拉三赞王传福:从“自掏腰包”到亲自站台,巴西总统为何力挺中国车企?

当巴西总统卢拉从王传福手中接过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钥匙,并用“电动汽车领域的奇才”“世界顶尖技术的开创者”盛

当巴西总统卢拉从王传福手中接过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钥匙,并用“电动汽车领域的奇才”“世界顶尖技术的开创者”盛赞对方时 ,这场跨越国界的互动早已超越单纯的商业仪式。从宣布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作为官方用车,到亲临工厂见证下线并发表激情演讲,卢拉的力挺背后,是巴西对工业复兴、技术升级与国际尊严的深层渴求。

一、“福特离去比亚迪来”:工业空心化下的救赎与尊严重建

在比亚迪工厂所在的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曾因福特等西方车企撤离陷入工业停滞的困境。卢拉在演讲中一句“上帝用曲线写字,他让福特离开巴西,让比亚迪到来”,道尽了巴西制造业的境遇转折。比亚迪带来的55亿雷亚尔投资(约合72.83亿元人民币),不仅盘活了闲置的工业用地,更建起拉美规模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规划年产能达15万辆,全面投产后将创造超过2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 。

对卢拉而言,这些岗位的意义远超经济数据。他直言工厂“重塑了卡马萨里人民的尊严”,是当地民众“翻新房屋、添置家具、换新汽车的信心”来源。这种“造血式”投资与西方车企单纯的组装代工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比亚迪不仅生产整车,更计划2028年实现70%零部件本地化采购,还将建立研发与测试中心,从根本上助 力巴西摆脱“资源出口依赖症”,向高附加值制造业转型 。

二、技术认同:从“市场认可”到“国家背书”的必然选择

卢拉对王传福的推崇,本质是对中国新能源技术实力的认可。比亚迪进入巴西11年间,已从电动大巴拓展至全品类乘用车,2025年市占率高达74.4%,实现“十辆纯电九辆比亚迪”的市场格局。这种市场成功并非偶然:针对巴西热带气候优化的空调系统、适配狭窄路况的小转弯半径设计、全球首款插混灵活燃料发动机,300余项本地化技术调整让中国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的技术输出与巴西的发展需求精准匹配。作为全球南方国家,巴西亟需绿色转型技术支撑“去碳化”议程,而比亚迪全绿电驱动的工厂、适配甘蔗乙醇能源的车型,恰好契合巴西的能源结构与环保目标。卢拉将比亚迪技术定义为“全球汽车产业中最重要的技术”,实则是看到了中国技术对巴西“既要工业化,又要可持续性”发展诉求的满足能力 。

三、战略共鸣:全球南方合作的“反霸权”信号

在欧美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的背景下,卢拉的力挺更具政治象征意义。他在演讲中强调“我们作为全球南方两大重要国家平等相待,绝不接受任何人的指手画脚”,将比亚迪合作升华为南南合作的典范。这种姿态背后,是中巴贸易关系的坚实支撑——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1800亿美元,远超巴西与美国的贸易规模 。

比亚迪的投资更成为巴西“输出智慧成果”的战略支点。卢拉明确提出“从巴西出发,把汽车卖向全世界”的愿景,而比亚迪工厂正是这一构想的核心载体:以巴西为枢纽辐射拉美,带动区域新能源渗透率突破20%,让巴西从“大宗商品出口国”升级为“工业制成品输出国”。从工厂门前被命名为“比亚迪路”,到为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提供低碳接驳车辆,这些细节都印证了中巴合作从经济层面向战略层面的深化 。

四、“自掏腰包”的隐喻:最高级别的信任背书

卢拉“自掏腰包”购入比亚迪汽车作为官方用车的举动,堪称最直接的信任表达。这一行为超越了普通的消费选择,成为三重信号的传递:向国内市场证明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为巴西“绿色出行计划”(Mover)树立标杆,更在国际上彰显对中国技术的认可 。正如王传福所言,比亚迪“来这里不只是为了造车,而是为了建设一个属于每一位选择清洁出行的巴西人的未来”,这种长期主义的合作姿态,与卢拉追求的“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复兴”形成完美共振。

从福特撤离的落寞到比亚迪投产的欢腾,从资源依赖的迷茫到技术输出的底气,卢拉的三次盛赞与亲自站台,本质是对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的肯定——它以技术为纽带,以民生为落点,以平等为底色。在这辆由王传福交付给卢拉的宋Pro背后,承载的不仅是比亚迪1400万辆的里程碑,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工业复兴的渴望,以及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前行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