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与海
最近得到一本新书,名字叫《老人与海》。其实很早就想看看这本书了,因为它的光环实在太盛。它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著,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我当年刚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后,了解到的第一本作品就是《老人与海》。
不过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是先看的影片《老人与海》,所以故事的梗概我大概都了解了。当时看影片的时候,就感觉很震撼,也非常遗憾。这次接到这本书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老人与海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老人与海》这本著作版本很多,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作者,譬如我们熟知的文学大家余光中,女作家张爱玲等等。我的这本书是由著名学者孙致礼所译注。稍微介绍一下这位译者,孙致礼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与翻译理论家,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翻译与研究,累计发表《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等译作30余部 。他在翻译理论领域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策略和"文化传真"原则,并编写《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等教材 。当然他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务,也在许多知名的大学做过讲座,这里就不一一叙说了。
他与其他译者有什么区别呢?只针对这部作品,接近海明威的原貌,尽可能的减少自己的风格。其实我们也知道译文这种事不带自己的风格,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同样经历了一个大事件,每个人描述出来都是不一样的,其中亲历者恐怕是最准确的。孙致礼先生就是这样,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而是在考察了海明威多部作品,了解到他的各种习惯后,专门针对这篇文章进行还原,几乎真实还原了海明威的真实想法,因此值得一看。

老人与海
故事的梗概其实很简单,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果然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巨星的马林鱼。因为鱼的力量太大,他手头又没有相应的装备,于是借着现有的条件,他与大鱼殊死相搏,最终赢得了胜利。然而在返航的途中,遇到了鲨鱼的侵袭,他又奋起反抗,结果大鱼还是被鲨鱼分食,他只带回了一具鱼的骸骨。
事情虽然简单,但是在海明威的描述下,老人的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后来我又搜寻了关于该作品的一些资料。发现海明威写的并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人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半点不假。

当然很多朋友都读过这本书,也都写过相应的观后感,其中大部分都写了老人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我当然也是如是,但是我又有一些新的想法想分享给大家。第一,这老人并不是普通的老人,他是一个非常有经验,而且身体非常强健的人。他曾经在掰手腕大赛中赢了一个体型彪壮的黑人,也就是说他之所以在鏖战大鱼中取得胜利,不单单是因为他肯坚持,而且因为他本人的素质是非常高的。否则如果换成一般的水手,即便他坚持也有可能连鱼都钓不到。
第二,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对未来的事情有所预判。譬如就拿老人捕鱼来说,他如果实现准备好充足的工具,可能结果就会有不同。尤其是应对鲨鱼的时候,他如果有鱼叉,斧头之类趁手的家伙,或许就能够把大鱼完整的带回去,至少会剩下很大一部分肉。

老人与海
当然了,老人的精神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管是掰手腕,还是钓大鱼,还是面对疯狂的鲨鱼,老人都从不退缩,运用能够用到的一切来应对,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因此这篇文章确实是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