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禹
11月11日,钱塘江畔的波光与运河的桨声交替震荡起微短剧之声,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指导,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杭州市临平区人民政府、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浙江省网络视听协会承办的第三届杭州·微短剧大会在杭州临平启幕,一场关于微短剧发展与创新的思想盛宴正式上演。

(一)
从现实层面来讲,临平与微短剧的“三年之约”,彷如经历了“新三样”作品的的成人礼,见证了微短剧从青涩的弄潮儿,成长为驾驭风浪的舵手。
本届大会的举办,恰是对这一蓬勃态势的有力呼应,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可以说,在临平的秋光里,微短剧完成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身份转变,成为大众文艺谱系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2024年,杭州814家规上数字文化企业的营收突破了80亿元,同比增长9%,不仅集聚了点众科技、九重文化、容量短剧、长缨科技等一批头部的微短剧企业,同时华策影视、华数传媒、嘉和影业等龙头影视企业也进入微短剧市场。”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表示,浙江省委市委高度重视网文、网剧、网游产业的发展,专门制定了行动方案和扶持政策,杭州将努力打造成为文化“新三样”的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和高水平出海的引领地。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会长罗建辉介绍说,2024年至今年3月份,全网上线4万多部作品,其中有3万多部是微短剧作品,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微短剧行业蓬勃的生命力,也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机遇和责任。“要坚持促进发展与监管规范两手抓,以自律引导和制度保障双管齐下,营造向上向善的行业环境。国家广电总局建立微短剧分类分层的管理机制,规范发展秩序;同时正在制定微短剧的管理办法,为微短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如福认为,作为文化“新三样”中成长最快、传播最广、互动最强的业态之一,微短剧正以轻盈灵动的姿态成为讲好浙江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微短剧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固内容之根,繁精品之叶;拓数字疆场,架文化桥梁;筑平台高地,聚产业星河’”。
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不难看出其面临的转型机遇,从追求“短、快、精”的传播优势,转向“思想性、艺术性、市场性”的有机统一;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这不仅是发展策略的调整,更是整个行业价值取向的升华。
(二)
开幕式上,多项行业成果与重磅计划相继发布,为微短剧内容提质与生态构建注入新动力。
其中,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权威发布《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解读2025年微短剧的10个关键帧,如同十个路标,指引着微短剧穿越粗放生长的迷雾,驶向精品化的光明之境。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发布“微短剧+AIGC”推荐片单,当人工智能邂逅“诗画浙江”,算法开始读懂江南烟雨的意境,算力能够解析千年文脉的密码,此时此刻,AIGC不再是工具,而成为了创作伙伴,携着算力的光芒,照亮了那些被传统创作忽略的角落。

临平区携手多家头部平台和企业,正式启动了“古今运河”影视精品创作计划。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流动史诗,与作为数字文明表征的微短剧相遇,构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其创作计划的蓝图里,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更加深邃,流淌千年的运河如今要承载数字时代的艺术之舟,从临平启航,驶向无远弗届的创意海洋。
任何艺术的繁荣,终要回归到人的创造。大会现场揭晓了第二届“大运来临”全国网络微短剧剧本创作大赛获奖作品,及“优质内容创作企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以表彰先进、激励创新;与此同时,第三季“青年网络编剧激励扶持计划”同步启动,如秋日播种,在行业的沃土中埋下来年丰收的希望;而那些能够走上舞台的作品,则是这个季节最饱满的果实。
大赛的揭晓与青年编剧计划的启动,直指行业发展的核心痛点,那就是内容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最容易迷失的恰恰是内容的初心,这些举措如同在急流中投下锚点,让创作回归故事本身,让价值引领叙事。
(三)
在全国上下积极推动文化“新三样”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第三届杭州·微短剧大会暨杭州文化“新三样”出海行动正式启动,由此也赋予了微短剧成为文化交流轻骑兵的重要使命,这些浓缩了中国当代生活与情感的短章,将如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向远方,在异域土壤中生根发芽。

显然,这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文明对话的尝试。微短剧以其轻盈的身姿,能够穿越文化的隔阂,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本届大会在议题设置上,兼顾前瞻视野与实践落地,通过“指南针”专家辅导会、主旨对话及跨界交流等环节环环相扣,让理念碰撞转化为资源对接,让行业共识凝聚为发展合力。与会嘉宾围绕创作升级、科技赋能、出海路径等热点展开深入探讨,为微短剧成为中华文化出海的鲜活载体建言献策。
值得注意的是,临平区在此过程中扮演了独特角色,积极成为产业生态的构建者,通过链接政、产、学、研各方资源,临平正在探索一条以微短剧为支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路,这种“以会促产、以产兴城”的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从发展的层面来讲,持续推动微短剧的发展,还不能看出临平的视听文化发展全貌,想来,其心中的丘壑当是眉目作山河。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以微短剧为支点,长短结合、横竖并进、中剧发力的视听产业格局在临平开花结果。
大会展现出的“临平方案”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始终坚持本土与全球的辩证统一,可以说,临平的实践提供了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范式。这座拥抱微短剧的城市,正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全球文化图景的绘制,“临平方案”不只是产业模式,更是一种视野,一种将本土创作与国际视野融合的智慧。
临平的秋色里,我们看到了一场关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深度思考。当微短剧的创作不再止于短暂的视觉刺激,而当其能够承载时代的脉搏、浸润文化的力量、触动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这个行业才真正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在这金色的季节里,临平与微短剧产业共同参与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清明上河图”,每一帧都是生活,每一幕都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