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人工智能的普及,不仅没有让大学生变得更聪明,反而让他们更懒、更浮躁、更依赖。
以前的学生,在写论文、准备汇报、做课题时,至少还会“假装学习”——他们会翻几本书、查查资料、尝试自己组织语言。但现在不同了。自从ChatGPT、文心一言、Kimi这类生成式AI进入校园之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那种**“不动脑子也能交差”的幻觉**,正在迅速吞噬年轻人的思考力。

这是我这学期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学生的作业千篇一律,逻辑流畅但空洞乏味,格式完美却毫无灵魂。你一眼就能看出那是AI写的——没有错误,却也没有思想。更可怕的是,很多学生对此并不羞愧,甚至还引以为豪:“这说明我会用工具呀!”但问题是——你用工具替代的,不是体力,而是脑力。
人工智能确实是生产力革命,但学习从来不是生产,而是内化。当AI替你写完论文,你失去的不只是几千字的文字产出,而是一次完整的思考过程——从资料搜集、逻辑推演、观点提炼到语言表达。这些过程,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
🧠 学习的退化:从思考到“复制”的滑坡AI时代的大学生,最大的问题不在“用AI”,而在不会学习。他们习惯用AI“代劳”,却逐渐忘记如何提问、如何判断、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过去学生至少还会问:“老师,这段话怎么表达更准确?”现在学生问的是:“老师,AI写的这篇能过查重吗?”这种问题背后,藏着整个教育生态的焦虑与荒诞。
更令人担忧的是,AI给了学生一种虚假的自信感——他们以为只要会用AI,就能掌握世界。可一旦脱离了工具,他们就像断电的机器人,连最基础的写作和分析都显得笨拙。我见过学生离开AI后写的简历、策划案、思想汇报——简直惨不忍睹。
⚠️ 教育的警钟:AI不是老师的敌人,是学生的镜子我并不反对学生使用AI。相反,我认为AI可以成为最好的学习辅助工具——关键在于谁来主导。
如果学生把AI当作“知识拐杖”,那它就是麻醉剂;如果学生把AI当作“思考放大器”,那它就是助推器。
但目前的现实是,大部分学生已经放弃了思考。他们对AI言听计从,对答案盲目依赖,对知识失去兴趣。更糟糕的是,许多教师也在放任这种趋势——布置的作业模式化,评分机械化,仿佛只要字数够、格式对,就算完成任务。
教育正在失去灵魂。而AI,只不过是这场退化中的放大镜。

未来社会最稀缺的能力,依然是思考、判断与创造。AI能生成文字,却无法生成洞察;它能模仿语言,却无法模仿灵魂。
当一代人习惯了“问AI”,而不是“问自己”,我们离真正的“学习者”越来越远。教育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在AI时代重新找到学习的意义——不是让他们成为AI的操作者,而是成为AI无法取代的思想者。

我曾经在课堂上说过一句话,后来被学生写进了朋友圈:“AI可以写你的论文,但写不出你的未来。”当所有人都在用AI“替代”,唯一能让你被看见的,就是你自己思考过的痕迹。
AI时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不愿学习的你。技术永远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还有一颗愿意思考的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