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与军事的大棋盘上,比利时近期的一系列遭遇,堪称戏剧性反转。10月26日,比利时国防部长特奥·弗兰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大放厥词,声称若俄罗斯向“北约心脏”布鲁塞尔发动导弹攻击,北约会将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此言论一出,瞬间引发国际舆论哗然,俄罗斯方面更是强烈谴责,称其“荒谬至极、不切实际”。然而,仅仅数日后,现实就给了弗兰肯一记响亮的耳光。

10月31日至11月1日,比利时克莱纳 - 布罗格尔空军基地上空,接连出现神秘无人机的身影。这座基地可不一般,它是北约“核共享”机制的核心设施之一,长期储存着10至15枚美国B - 61战术核弹 ,这些核弹由比利时空军F - 16战斗机挂载,构成对俄罗斯的“前沿威慑”力量。同时,该基地还是北约西欧防空网络的中枢,驻扎着比利时空军主力第10战术联队,配备24架F - 16战斗机,承担日常巡逻、边境监控与快速反应等重要任务,并且按照计划,2027年起将逐步换装第五代F - 35隐身战斗机,其内部诸多信息都属于高度敏感内容。

为了保护这座至关重要的基地,比利时可谓煞费苦心。基地防御体系层层叠叠,外围部署着大名鼎鼎的“爱国者”PAC - 3防空导弹系统,主要负责拦截中高空目标;中层依靠“国家先进地对空导弹系统”(NASAMS)构建低空防御网;近程则由“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与高射炮组成最后一道防线。此外,基地内还设有电子对抗系统,用于干扰无人机通信与导航信号。如此严密的防御,本应让基地固若金汤,可谁能想到,还是被小小的无人机给突破了。

10月31日深夜,基地的地面警戒系统突然警报大作。雷达屏幕上,一个低空飞行的未知目标正以每小时110公里的速度逼近核心区域。这个目标飞行高度不足150米,恰好处于多数远程雷达的探测盲区,并且其轨迹呈“蛇形”机动,明显具备自主规避能力。值班人员迅速启动应急程序,可无人机在完成数次盘旋后,竟悄然消失在夜空中。次日晚,同一空域再次出现类似飞行物。比利时执法部门赶忙派出直升机升空追踪,飞行员报告称,目标外形与前一日高度相似,飞行姿态极为灵活,在发现追踪后迅速改变航向,最终成功脱离监控范围。

这两起无人机入侵事件,绝非偶然。同一时期,欧洲多国空军基地与民用机场都接连报告受到无人机侵扰。10月17日,爱沙尼亚南部盟军驻防区附近,两架不明无人机被击落;10月31日当天,德国柏林勃兰登堡机场因侦测到可疑空中活动,临时调整航班进近路径,导致空中交通短暂停滞;9月初,俄罗斯制造的无人机甚至短暂侵入波兰和罗马尼亚领空。这些频繁出现的“空中访客”,让欧洲安全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空中威胁的严峻性。

为何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无人机,能让欧洲先进的防空体系如此狼狈?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技术特性。这些无人机普遍具备“低空、慢速、小型”的特点,巡航高度低于150米,飞行速度不超过每小时120公里,正好避开了多数远程雷达的探测范围。而且其操控方式也颠覆传统,不再依赖专用无线电频段,而是通过民用4G/5G网络传输指令,并结合简易电磁干扰手段,有效规避常规防空雷达的扫描。部分高端型号还搭载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主调整航线,在遭遇初步拦截时,可迅速改变飞行姿态或转向逃脱,令地面防御力量防不胜防。

比利时国防部事后也不得不承认,现有防御体系对于此类“低慢小”无人机存在“系统性漏洞”。例如,“爱国者”导弹系统造价昂贵,单枚数百万美元,用来拦截价值仅数千美元的无人机,从经济角度来看根本不现实;NASAMS系统虽针对低空目标进行了优化,但对“低慢小”无人机的探测成功率也不足40%;电子对抗系统对民用4G/5G频段无人机的误判率更是高达37% ,导致防御反应严重延迟。更麻烦的是,无人机操作员可能身处数百公里外,甚至跨越国界,想要追踪源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无人机事件对比利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战略层面,克莱纳 - 布罗格尔基地的核安全受到直接威胁,B61核炸弹的储存设施虽位于地下,但无人机若携带小型爆炸物或电磁脉冲装置,就可能破坏基地基础设施,进而影响核武器的安全管控。同时,F - 16战机的部署细节以及F - 35换装的相关机密信息也可能被泄露,这无疑将削弱北约的空中防御隐蔽性,打乱整体战略部署。

政治层面,该事件引发比利时国内对政府安全能力的强烈质疑。比利时一直强调自身“欧洲防空前沿”的重要角色,甚至在2024年北约峰会上提议扩大“核共享”范围,如今自家核心基地却被无人机轻易突破,实在是“打脸”。反对党抓住机会猛烈抨击政府,批评其将纳税人的钱浪费在过时的防御系统上,并要求国防部长弗兰肯辞职。国际上,北约盟友对比利时的信任也大打折扣,德国《明镜》周刊就发文嘲讽:“如果比利时连一座基地都守不住,如何让人相信它能保护北约东翼?”

比利时的困境,其实也是整个欧洲面临无人机威胁升级的一个缩影。波兰作为北约东翼防线的前沿阵地,曾在一天内遭遇19架无人机集中闯入,其中3架还穿越了波乌边境附近的联合军演空域;丹麦霍尔斯特布罗军事基地则遭遇了“空中 + 网络”的协同攻击,无人机低空侦察的同时,基地内部通信网络出现异常数据流动,疑似遭受远程黑客入侵。面对这一全新的安全挑战,北约虽已启动“欧洲天空之盾倡议”升级版,计划在2026年前部署100套“低空监视与拦截系统”,并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情报共享与联合反应机制,但在技术整合与资金分摊等关键问题上,各成员国仍分歧严重,进展缓慢。

从比利时的这一系列遭遇可以看出,在无人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防空安全架构正面临严峻考验。未来,欧洲要想有效应对此类非对称威胁,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反无人机系统;在战术层面,也要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分层防御体系,提升整体防御效能;更重要的是,在战略层面,北约各成员国必须摒弃分歧,达成共识,重新定义“安全边界”,将低空空域纳入集体防御范畴,共同守护欧洲的天空安全。否则,类似比利时这样的尴尬与危机,恐怕还会不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