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身份证上写着十八岁、二十岁,但心理和行为上,还停留在“被照顾”“被安排”“被原谅”的阶段。
在大学当老师的这些年,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成年人”。
他们上大学了,但依然过着“被管理的人生”。身份证显示成年,心智却仍是“未断奶”的孩子。
“家长型大学生”的出现,比你想得更普遍你没看错,不是“大学生家长”,而是“家长型大学生”。
这类学生上了大学后依旧让父母替他们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从选课到实习,从考研到就业,只要事情稍微麻烦一点,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我来试试”,而是——“我得让爸妈帮我问问”。
作为老师,我们每年都会接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电话:
“老师您好,我家孩子想报考您的研究生,能不能给点建议?”“老师啊,孩子说这门课不太会,能不能照顾一下?”
我心里常常想:我教的是大学生,不是幼儿园小朋友。

家长式介入早已蔓延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毕业季,你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家长陪着孩子改简历;
家长陪着孩子面试;
家长在招聘会上比孩子还紧张;
甚至有HR私下吐槽:
“我这是招员工,还是招亲戚?”
更离谱的是,有家长直接代替孩子和用人单位谈薪资,理由是:“孩子太内向,不会谈条件。”
但现实是——一个连沟通都要父母代劳的孩子,将来能在职场立足吗?
⚠️“培养孩子”变成了“替孩子生活”问题的根源在于:许多家庭把“培养孩子”误解成“替孩子生活”。
孩子不去面对问题,家长就帮他解决;孩子犯错,家长出面解释;孩子不努力,家长找理由开脱。
结果是什么?孩子从未真正体验过“独立承担后果”的感觉,自然也就不可能成长为有担当的成年人。
玻璃心、多借口、不负责——大学校园的“延迟长大症”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
考研失败,怪导师冷漠;找不到工作,怪社会现实;拖延懒散,怪课程太难。
他们从不反思——为什么自己从未认真地去准备、去努力、去承担。
大学教育的意义,本应是让年轻人从“被照顾”走向“能负责”。但现在的校园里,越来越多学生活得像“延迟长大的孩子”。
他们害怕挫折,也不想为结果负责。一旦遇到困难,就用“我焦虑”“我抑郁”来封口。
于是老师不敢严格,导师不敢批评,甚至企业也得小心翼翼——谁都怕“情绪崩溃”“网络维权”。

这些“玻璃心学生”的背后,往往站着一对极度焦虑的父母。
他们以为在为孩子铺路,实际上却在剥夺孩子长大的机会。
成年不是一张身份证,而是一种意识:
“我必须为自己的一切负责。”
现实社会是冷的,没有人会因为你“年轻”“焦虑”“家里管得多”而网开一面。
用人单位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导师要的是能研究、能思考、能自驱的学生——不是被家长遥控的“大学宝宝”。
真正的教育,是让他学会独立走路当代教育最可怕的,不是成绩分化,而是责任感的缺失。
一个不肯为自己负责的大学生,无论拿多少证书、背多少书,最终都只会沦为职场的边角料。
而那些愿意主动面对问题、勇于沟通、敢于承担的学生,哪怕出身普通,也能闯出自己的天地。
他们身上有成年人最宝贵的品质——担当与自律。
写在最后对家长们,我想说:
不要再替孩子打电话,不要再帮孩子联系导师,不要再出现在孩子的面试现场。
真正的爱,不是替他走路,而是让他自己学会走路。
对大学生们,我想提醒:
如果你还让父母替你面对世界,那么,这个世界迟早会替你上课——而那一课,代价非常高。

✨END
你身边也有这样的“家长型大学生”吗?留言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