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亿短剧遇上百万平米烂尾楼:郑州盘活闲置资产的账本
从业主泪到剧组光:郑州烂尾楼的“戏剧性”转身
房企巨头为何扎堆拍短剧?答案藏在郑州的烂尾楼里
不止是拍戏:短剧如何为郑州的烂尾楼注入新活力

你知道那些沉寂多年的烂尾楼,最近在忙什么吗?在郑州,它们找到了新“工作”——成为短剧的拍摄基地。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连接废墟与流量、沉重过往与轻盈梦想的现实剧本。

曾经象征着失落与等待的烂尾楼,如今门口可能停着剧组的器材车。里面不再只有斑驳的墙面和空荡的房间,而是架起了灯光,布设了场景,演员们演绎着各种逆袭、重生、豪门恩怨的故事。这种转变听起来有些超现实,却是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2024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据行业分析已突破500亿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越了当年的电影总票房。 在这个千亿级赛道里,郑州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数据显示,郑州目前拥有近4万名微短剧相关从业者,超过800家相关企业,每天有八十个左右的剧组在同时运转。如此庞大的产能,需要大量、多样且成本可控的拍摄场地。于是,那些区位尚可、空间开阔但长期闲置的烂尾楼和商业空间,进入了产业视野。

在郑州航空港区,一个名为“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的地方生动诠释了这种“变废为宝”。它的前身是一个一度沉寂的商场,如今内部被巧妙地改造了。你可能会看到,穿着病号服的演员从一间“病房”走出,转角就踏入了装修豪华的“总裁办公室”;几分钟前还是古色古香的中药铺场景,镜头一切,又变成了现代感十足的酒吧柜台。基地的保安透露,这里几乎是24小时运转,不同剧组轮流使用场地,预约紧张的时候得提前好几天。这种高效率、快节奏的使用方式,与长视频剧集动辄数月的拍摄周期形成鲜明对比,也为闲置空间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租金收益和人气。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郑州的“养生谷”项目。这个曾规划有健康体验馆、医院、养老中心的宏大项目,部分区域陷入了停滞。其设计成花朵形状的售楼部,原本要成为1.6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核心,如今却迎来了另一种热闹。据荥阳市健康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确认,该售楼处已被纳入当地打造影视小镇的规划,目前正在进行装修升级。在此之前,它已经接待了多个短剧剧组,现场甚至还遗留着未完全清理的剧本,讲述着“重生”“暴富”的爽文故事。空间的功能被重新定义,从销售未来的住宅,变成了制造即时快乐的梦工厂。

这种结合并非偶然,背后是深刻的经济逻辑。对于短剧制作方而言,在郑州拍摄的成本相比一线城市可以降低30%至40%,投资回报周期也能缩短3到6个月。其中,场地租金是成本构成的重要一环。利用现有的烂尾楼或闲置商场进行改造,远比自建摄影棚或租赁高端写字楼划算得多。对于空间持有方(如接管的管委会或寻求资产盘活的房企),将闲置资产租赁给短剧剧组,能产生直接的现金流,覆盖部分维护成本,并为资产最终的彻底盘活赢得宝贵时间和机会。这好比一场“各取所需”的合作:短剧产业需要便宜的“影棚”,而烂尾楼正需要能支付租金的“租客”。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条赛道也吸引了大型企业的目光。 例如,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在退市后投资转向,在郑州参与打造了竖屏电影基地。一些传统房企也主动下场,如绿地集团在郑州成立了“剧引力”短剧基地,希望利用其存量地产项目为短剧企业提供场景。杭州万科甚至主动在社交平台上推介其地产项目,明确标注哪些楼盘风格适合“豪门情感”、“替身文学”等短剧题材。这些动向表明,短剧盘活闲置资产并非小打小闹,正逐渐成为一种被市场认可的创新模式。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用短剧拍摄来利用烂尾楼,并不能直接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最根本的房屋交付问题。对于像“养生谷”业主任志万这样的购房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仍是何时能住进自己的房子。售楼部里剧组的喧闹,与自家阳台的遥遥无期,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对比。然而,一个积极的角度是,让空间先“活”起来,总比让它彻底“死”去要好。 短剧产业带来的不仅是租金,还有持续的人流、关注度以及潜在的商业配套需求。这种“软性”的激活,能为区域带来生机,改善周边环境,甚至提升资产价值,从而为最终解决“硬性”的交付问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郑州市政府也看到了其中的潜力,已将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写入官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利用古建旧厂、闲置楼宇等资源培育拍摄基地。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为“短剧+烂尾楼”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政策保障。它的启示在于,面对城市发展中的遗留问题,除了传统的拆迁、重建等“重型”手段,或许还可以借助新兴产业的力量,采用一种更灵活、更低碳的“轻型”更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对现有资源的创造性再利用,是用文化产业的“轻”,尝试撬动钢筋混凝土的“重”。

回过头看,烂尾楼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记录着过去的挫折;而短剧是当下数字消费的浪潮,承载着即时的情感宣泄。两者在郑州的这次相遇,像是一次出乎意料的“跨界合作”。它可能无法立刻抹平所有的伤痕,但它确实提供了一种思路:在绝对的“完美解决方案”出现之前,让空间先产生价值,让故事先发生,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应对。

这不仅是盘活一栋楼,更是在探索一种城市如何与自身的历史遗留问题共处、并寻求创新出路的可能性。这个故事还在继续,它的结局,或许就藏在下一个即将开机的短剧剧本里。
#热点观察家#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