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教书这些年,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的幻觉,并非源于自己,而是父母一手制造的。那种幻觉包裹着“爱”的外衣,却让无数年轻人被困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越努力越迷茫。

我有一个学生,成绩中等,人也老实。毕业那年,她考上了外地一个县城的事业编。那时竞争激烈,她能上岸已属幸运。
但没想到,真正阻碍她人生前进的,不是社会的门槛,而是她的父母。
“太远了,回来不方便。”“那种地方太穷,不值得待。”“再考一个离家近的吧。”
他们不接受现实,只愿孩子活在理想中。我曾劝她:“别辞职,这份工作能给你一个起点。”但家里坚持:“女孩子嘛,离家近点才好。”
于是,她辞职了。
那是六年前的事。如今,她还在家备考——已经“再考一次”考了六年。
父母的幻想,成了孩子的牢笼这六年,她不是没努力,她只是被父母的理想生活模板困住了。
父母希望她既有编制、又轻松体面、又离家近、又能照顾家庭。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工作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现实社会的逻辑很简单:
想稳定,就要舍弃选择;
想自由,就得承担风险;
想轻松,就别奢求高薪。
可父母仍活在上世纪的观念中——“我们村谁谁进了编制就一辈子稳了。”他们用怀旧的标准教育孩子,却让孩子困在失真的期待中。
爱得太深,也可能是一种“温柔的伤害”在大学,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
他们考研失败,怪导师冷漠;找不到工作,怪社会现实;拖延懒散,怪课程太难;却从不反思——为什么自己从未真正努力过。
他们不是不聪明,而是被教会了依赖与逃避。家长替他们做选择、替他们收拾烂摊子、替他们承担后果——于是,这个孩子永远也学不会成长。
真正的成长,是允许孩子去摔、去疼、去面对失败。父母可以劝,但不能替代选择;可以提醒,但不能干预决定。

现在的社会,最稀缺的不是学历,而是责任感。你可以不完美,但必须能为自己负责。
成年,不是一张身份证,而是你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那一刻。
那些还需要父母替自己打电话、替自己谈工作、替自己规划未来的大学生,终究要被社会的冷风教育一遍。
现实社会不残酷,它只是公平:它不怜悯懒惰,也不迁就幻想。

我想对所有家长说:
请不要再替孩子打电话,不要替他们联系导师,不要出现在他们的面试现场。
你能给孩子的最大支持,就是让他们去独自面对世界。让他们有机会失败,有机会承担,有机会成长。
而对大学生们,我想说:
如果你还让父母替你面对世界,那么这个世界迟早会替你上课——那一课,代价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