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学专一体化循环”推动工商管理学科融通创新发展

“学专一体化循环”推动工商管理学科融通创新发展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姜萱《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学专一体化循环”推动工商管理学科融通创新发展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姜萱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当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培养专业人士(劳动者)转变为培养可以与AI协同工作的创造者,即“防御机器人能力”(Robot-Proof)成为未来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学科亟需探索新路径,以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灵活思维与独特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延边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探索形成的“学专一体化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学硕与专硕协同共生的教育生态,着力培养新时代研究生的 “新读写能力”“认知能力”和“知识远转移能力”,有效解决了学科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推动学科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前沿、过程与效果等方面实现融通创新发展。

一、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创新

以“学专一体化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学科发展根基。针对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工商管理学硕与专硕学科发展中的“双轨割裂”痛点,延边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提出“学专一体化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计双向赋能机制,实现学硕和专硕的融通创新培养。该模式由以工商管理学硕为理论侧的“后侧循环”,以MBA、MPAcc、MTA等专硕为应用侧的“前侧循环”,以及实现两者互融互通的“学专融通中心”共同构成。“后侧循环”强化学硕的理论深度,“前侧循环”聚焦专硕的实践创新,“学专融通中心”以导师引导创新为基调,推动学硕和专硕深度合作,参与案例开发、横向课题、论文助导、学科竞赛、研学实践等实践活动。同时,将思政教育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构建“红色研学”协同育人机制,强化知识教育与价值观塑造的统一性,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与价值观引领的深度融合。“学专一体化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学生三大关键能力:一是由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构成的“新读写能力”,二是由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业思维和文化敏捷性构成的“认知能力”,三是理论知识在多样化真实情境中迁移应用的“知识远转移能力”。该模式通过优化前瞻性学科目标定位、重构敏捷性学科课程体系、创新融通性学专教学组织、深化统一性学科思政教育、构建多维性人才质评体系,形成了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新范式。

二、基础与前沿的融通创新

以“学专一体化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科发展边界。在教学理念发展创新方面,延边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突破以往“适者生存”的竞争性学科发展逻辑,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人才培养生态,提出“协同共生”教学理念,推行学硕和专硕“双轨并进、融通共赢”的学科发展逻辑,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实现学科资源、学术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匹配,另辟蹊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体系创新重构方面,“学专一体化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瞄准人工智能时代对知识获取能力的新要求,同步修订学硕与专硕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围绕新读写能力重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互补、协同发展的双循环结构。为强化学硕的理论深度,增设管理学理论前沿、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组织理论研究、旅游经济学、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使学生能深入探索工商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为学科知识体系创新夯实基础;为促进专硕的实践创新,增设决策模拟之创业之星、商业模式创新等课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商业场景,提升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为提升学生的科技和数字素养,增设市场研究与分析、财务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数智营销研究专题、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多语言文本挖掘与应用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设“文化+”系列课程,如文化与管理、文化与技术、文化与旅游等,将文化元素深融工商管理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捷性和人文情怀。通过一系列创新重构举措,传统工商管理课程与前沿科技、人文课程相互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过程与效果的融通创新

以“学专一体化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学科发展质量。在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方面,依托“学专一体化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硕和专硕实行全面、动态的学习过程监测。针对学硕,在每门课程中实施课堂测评、科研能力阶段性考核,将学硕参与专硕研学纳入创新创业或社会实践学分,实时跟踪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参与情况。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确保学硕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稳步提升科研能力,循序训练实践能力;对于专硕,依托学硕与专硕联合参与的企业实践项目,构建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多方评价体系。企业导师从职业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校内导师则从知识探索、理论应用等角度进行评估,全面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帮助学生建立根据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的解决问题思维;在终结性评价与持续改进方面,“学专一体化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在入学初和毕业前增设了对学生创造力和成长心态的测评。入学初的测评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与潜力,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参考;毕业前的测评则可以验证学生是否达到了学科预期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质量保障闭环。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总结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持续改进,确保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学专一体化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前沿、过程与效果的融通创新,有效解决了延边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学硕和专硕“双轨并进、融通共赢”的学科发展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该模式构建了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商科研究生教育的新范式,培养出具有新读写能力、认知能力和知识远转移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推动工商管理学科在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方面的全面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学专一体化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也为其他同类学科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学专一体化循环” 人才培养模式将会不断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进一步推动工商管理学科融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