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牛首山”)作为南京市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项目主体,近年来凭借独特的佛禅文化资源和政府强力支持,在营收规模与盈利能力上表现亮眼。深入剖析发现,其存在资产流动性不足、收入结构单一、债务压力上升以及或有负债风险等多重结构性问题,制约着其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真正转型。
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南京牛首山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18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达1.75亿元,同期综合毛利率分别为76.70%和75.13%,显著高于一般文旅企业的行业平均水平。如此高的毛利率主要得益于门票价格的上调以及景区服务成本的相对刚性控制,反映出其在核心文化资源上的垄断优势和较强的定价能力。但这种高毛利并非源于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或高效的商业转化能力,而是高度依赖于门票及基础景区服务——两者构成了公司几乎全部的收入来源。商品销售及其他零星业务虽被提及可对收入形成“一定补充”,但实际占比微乎其微,尚未形成有效的第二增长曲线。这种收入结构单一的情况在市场环境稳定时或许尚可维持,一旦遭遇外部冲击,如公共卫生事件反复、宏观经济下行导致居民出游意愿下降,或周边新兴文旅项目分流客源,其营收稳定性将面临严峻考验。
更为关键的是,南京牛首山的资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重资产特征,严重制约了其财务灵活性与抗风险能力。截至2025年3月末,集团资产总额已达339.00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约7.66%,主要来源于景区建设投入及政府资产划拨。然而,这些资产绝大多数为景区投资成本、房产及基础设施等非流动资产,变现能力极弱。在文旅行业普遍面临融资收紧、消费复苏节奏不稳的宏观环境下,此类资产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有效现金流。事实上,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虽因收到一笔3亿元无息拆借款而短暂改善,但2025年一季度即因偿还该笔款项再度转为净流出,充分暴露出其主营业务自身造血能力的薄弱。换言之,公司当前的现金流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经营性资金支持,而非内生性盈利驱动。
南京牛首山的负债结构亦不容乐观。截至2025年3月末,其负债总额高达255.92亿元,资产负债率接近75.5%,处于较高水平。尽管2024年末负债总额曾因短期债券偿付而较2023年下降4.69%,但进入2025年后又迅速回升,显示出明显的债务滚动特征。从负债构成看,刚性债务(包括长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应付债券等)占比超过95%,融资成本压力巨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末短期借款余额达53.49亿元,同比增长32.42%,其中绝大部分为保证借款;而长期借款虽略有增加至75.63亿元,但整体债务期限结构呈现“短期化”趋势,2024年末及2025年3月末的长短期债务比分别为122.13%和118.67%,虽仍以非流动负债为主,但短期偿债压力正在累积。
更深层次的风险还来自其对外担保行为所引发的或有负债问题。目前,南京牛首山为江宁区多家国有企业提供大额担保,尽管担保对象均为地方国资背景,违约概率相对较低,但在区域财政承压、地方债务风险上升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家被担保企业的信用恶化都可能通过担保链条传导至南京牛首山,使其或有负债转化为实际债务,进而冲击其本已紧张的资产负债表。
从业务布局来看,南京牛首山虽规划了“佛禅文化核心区—文旅功能配套区—产城融合拓展区”三层圈层结构,并推进了佛顶宫、金陵小城、文化创意街区、科技田园综合体等多个子项目,试图构建“文化+旅游+商业+康养+科技”的复合生态。但截至目前,除核心景区外,其他板块尚未形成规模化营收贡献。例如,郑和文化园、南唐文化园、桃花溪等配套项目更多承担引流与体验延伸功能,商业化程度有限;而江苏省中医院牛首山分院、琵琶井科技田园综合体等产城融合项目,则仍处于建设或培育阶段,短期内难以产生稳定现金流。这种“重建设、轻运营”的倾向,使得大量资本沉淀于低效或无效资产中,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
此外,集团旗下拥有9家子公司,涵盖文化、建设、投资、林场等多个领域,虽然在资源整合上具有一定协同效应,但也带来了管理复杂度上升、内部关联交易增多、资金调配效率下降等问题。尤其在现金流紧张时期,各子公司若无法实现自我平衡,反而可能成为母公司的负担。例如,南京牛首山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一级子公司,承担大量基建任务,其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款慢,极易形成资金黑洞。
从战略层面看,牛首山项目自2012年被纳入南京市“十二五”文化遗产保护重大项目以来,始终承载着“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政治使命。这种政策驱动型发展模式在初期确实为其争取到了土地、资金、审批等多方面支持,但也导致其市场化机制发育不足。公司对政府补贴、资产划拨、无息借款等非市场化手段存在较强依赖,缺乏在完全竞争环境中独立生存的能力。
要破解当前困局,南京牛首山必须进行系统性改革。首先,应加速推动收入结构多元化,深度挖掘佛禅文化IP的商业价值,开发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沉浸式演艺、研学旅行、禅修康养等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人均消费水平。其次,需优化资产结构,探索将部分成熟商业资产通过REITs、PPP或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盘活,增强流动性。同时,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投资节奏,优先保障已建成区域的运营效率与现金流回正。第三,在财务管理上,应合理安排债务期限,避免集中兑付风险;审慎开展对外担保,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强化内部资金统筹,减少对临时性拆借的依赖。最后,应深化“文旅+”融合战略,以牛首山为核心,联动周边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旅集群,并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游客体验与运营效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文旅生态。
南京牛首山文旅集团虽坐拥稀缺文化资源与政策红利,实现了账面上的高营收与高毛利,但其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收入来源单一、资产流动性差、债务负担沉重、或有风险突出——已构成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若不及时调整战略重心,从重资产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从依赖门票转向多元盈利,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那么即便拥有再辉煌的文化底蕴,也难以摆脱“高毛利陷阱”的桎梏。
牛首山,不应只是游客匆匆打卡的景点,更应成为文旅深度融合、商业逻辑清晰、财务结构稳健的可持续发展典范。在文旅产业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新阶段,牛首山的转型之路,或将为中国众多同类项目提供一面值得深思的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