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加班回家,桌上总有一盏灯为你而留;生病发烧时,总有人彻夜不眠守在床边;哪怕全世界都否定你,总有一个人坚信你是最棒的。这个人,你想到了谁?
前几天,我在街头做了一个实验,随机询问了100个路人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谁?"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父母,有人说伴侣,有人说孩子,还有几个年轻人笑着说:"当然是我自己啊!"但当一个女孩红着眼眶说"是妈妈,可是我已经三年没回去看她了"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那个总是把你放在第一位的人,或许正在家里等着你的电话。记得去年冬天,一则"妈妈的味道"的新闻刷屏了网络。一位80岁的母亲,每个月都要坐8个小时的火车,只为给在省城工作的儿子送去自己包的饺子。记者问她为什么这么折腾,老人笑着说:"外面的饺子哪有妈妈包的好吃?我儿子就爱吃这一口。"这一送,就是整整十年。直到有一次老人晕倒在火车站,大家才知道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生早就建议她不要长途奔波。
这样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科学研究发现,母亲在怀孕期间,胎儿细胞会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这些细胞能在母体内存活数十年。这意味着,每个母亲的身体里,都永远留下了孩子的"印记"。这种奇妙的生物学联系,或许就是母爱的天然证明。
想想这些细节:每次回家,妈妈总能变魔术般端出你最爱吃的菜;每次离家,你的行李箱总被塞得满满当当;你随口说的一句"好累",她会记在心里好几天;你发的一条朋友圈,她总是第一个点赞。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65%的年轻人平均半年才回一次家。而在这些家庭中,母亲是每天查看孩子朋友圈次数最多的人。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妈妈为了能看懂他的朋友圈,特意去报了智能手机培训班。"别的阿姨都在学拍照修图,只有我妈在学怎么看懂年轻人的网络用语。"
在四川汶川地震的废墟下,救援人员发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停止了呼吸,却依然保持着匍匐的姿势。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孩子在母亲的庇护下安然无恙,被子里发现的手机上,写着一条尚未发出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危难时刻,母亲总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心理学研究显示,当孩子面临危险时,母亲大脑中负责共情的区域活动会急剧增强,这种生理反应让她们能毫不犹豫地为孩子付出一切。

可是,我们又是如何回报这份爱的呢?很多人把妈妈的爱当作理所当然。我们对着客户笑脸相迎,却对妈妈的唠叨不耐烦;我们记得朋友的生日,却忘了母亲节是哪天;我们愿意花几个小时刷短视频,却抽不出五分钟接妈妈的视频电话。一位养老院的护工告诉我,最让人心酸的是,很多老人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等孩子的电话。"他们会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洗澡都要带着,就怕错过。"可很多时候,他们等来的只有转账记录和节日红包。
其实,妈妈要的真的不多。一个拥抱,一句"我想你了",一次陪她散步的时光,就足以让她开心很久。如果你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不妨试试这些:每天花五分钟,给妈妈打个电话,听她说说今天的菜价和邻居的趣事;每个月抽个周末,回家吃一顿她亲手做的饭,夸夸她的厨艺又进步了;每年带她去旅行一次,就像小时候她带着你一样;最重要的是,好好照顾自己,因为你的健康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你呢?有多久没和妈妈好好聊天了?此刻最想对她说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和妈妈的故事,让爱在分享中传递得更远。如果这篇文章打动了你,请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世界上最爱你的那个人,正在等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