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高校圈子面对学历贬值曾经有一个笑话。“再过几年,硕士以后读博士,博士以后再创造一个“壮士”学位,‘壮士’学位以后有“勇士”学位,“勇士”学位以后设置“烈士”学位。到最后再加一个级别,叫‘烈士’。”
当时大家都笑——觉得这是段子,太夸张。可现在看来,这个玩笑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毕竟,当一所高校一年能招五千个博士时,我们离“烈士学历时代”,可能真的只差一纸毕业证。

曾几何时,博士是学术圈的“稀有动物”。一个学校能出几个博士,那是全校的荣耀;导师能培养出一个博士,那是足以写进简历的业绩。
可如今,不同了。博士已经从“学术精英”变成了“标准配置”。高校动辄几千博士在读,导师一个人带十几个学生,博士论文题目像是批量生产出来的:“关于……的初步研究”“基于……的探讨”“以……为例”。
导师忙着发论文、评职称、抢项目;学生忙着应付任务、刷指标、熬时间。科研的深度被“任务进度”取代,原本该是思想火花的地方,如今只剩冷冰冰的KPI。
博士教育正在经历它的“白菜价时代”。在数量的狂欢中,质量正被悄悄稀释。
从“学术理想”到“学历延迟”:考博成了就业避风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去读博士?答案很简单:因为现实太难了。
本科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考研;研究生毕业竞争太激烈,再考博。“读博”成了延迟就业、暂避风险的“高端缓冲区”。
但问题是——当博士教育变成“避风港”,它也就不再是“科研训练营”。越来越多的博士不做研究,不搞创新,而是“蹭时间、混资格、熬年限”。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博士在考公、在考编,而不是在做实验、发论文、搞课题。“博士”这两个字,从科研象征变成了“高学历失业者”的代名词。
说得直白点,现在的博士,不少已经不是“知识分子”,而是“学历战士”——一边读,一边耗,一边怀疑人生。

学历这东西,跟货币一样,发多了就会贬值。当博士数量呈指数级上涨,它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价值必然同步下滑。
十年前,一个博士意味着稀缺人才;现在,一个博士意味着“还有五千个在排队”。
当“博士”成为常态,真正的稀缺资源就转移了:——不是学历,而是能力。——不是论文数量,而是创新质量。——不是头衔,而是解决问题的本事。
讽刺的是,博士越来越多,但能写出原创成果的却越来越少。因为系统在追求数量,学生在追求学位,所有人都忘了博士的本质是“研究”,不是“熬出来”。
结果,博士成了学历通胀的最后一环。“博士”这个词正在经历从光荣称号到尴尬标签的转变。
从“培养博士”到“生产博士”:高校的产业化逻辑当一所高校一年能培养五千个博士,你就得承认:这不是教育,是产业。
博士不再是导师培养出来的“学术接班人”,而是学校KPI体系里的“学术产出单位”。
招生越多,科研项目越多;科研项目越多,绩效越高;绩效越高,经费越多——最终,博士教育被卷进了一场**“学历产业链”**的旋涡。
于是,我们看到高校在拼招生量、拼项目量、拼毕业率,而学术理想、科研精神、导师责任,都被放在了KPI之后。
你要问为什么?因为“教育理想”不如“业绩报表”好看。

博士数量多不是坏事,关键是——我们培养出来的这些博士,是否真的在推动社会、科技、思想向前走?
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人研究AI、量子、生物、能源,但我们更不希望博士教育变成“学历泡沫”。
当“博士”不再象征知识,而只象征“延迟就业”,当“科研”不再意味着探索,而只是“完成任务”,那我们所谓的“高等教育”,可能早已陷入了高学历、低质量、高焦虑的怪圈。
也许,那句玩笑话真的要应验了:博士之后是“壮士”,壮士之后是“烈士”。
只是,这一次牺牲的,可能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尊严与理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