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好不好?外语为桥,打造华南特色育人样板

当广东省首届优秀教材奖名单公布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9部教材的入选格外引人注目:王桂珍教授的《英语语音教程》至今仍是全国高

当广东省首届优秀教材奖名单公布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9部教材的入选格外引人注目:王桂珍教授的《英语语音教程》至今仍是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经典教材,贺显南教授的《投资学原理及应用》把国际金融案例与中国市场实践紧密结合,就连《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这样的工科教材,也融入了跨境电子设备贸易的专业英语解读。

这9本横跨外语、经济、工科的教材,不仅是广外教学质量的“硬证明”,更像一把钥匙,带着我们打开了认识广外“外语为桥、多科融合”独特魅力的大门。

这些获奖教材看似是教学成果的缩影,实则背后藏着广外数十年来精心搭建的学科交叉生态。作为华南地区开设33个外语语种的“语言富矿”,广外从不是把外语当成孤立的“工具”,而是让每一种语言都与实际需求深度绑定。

就像《商务英语翻译》教材里,既教学生精准翻译贸易合同条款,又带他们分析跨境电商的文化差异,这种“语言+专业”的思路,正是广外学科布局的核心逻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打通“外语+金融”“外语+法律”的通道,就连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的获奖成果,也常常是语言学与国际政治、外国文学与文化传播的跨界结晶。在这里,语言不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连接不同学科的“桥梁”。

而这种学科交叉的优势,最终都落到了“育人”这个根本上——作为广东省首家推出双学士学位项目的高校,广外19个双学位项目简直是为“外语精、专业强”的复合型人才量身打造。

比如说,2025年首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西语双学士学位)专业,学生既能用西班牙语流畅对接南美客商,又能通过国贸专业知识分析大宗商品贸易趋势,恰好承接了《投资学原理》里“国际视野+本土实践”的培养思路。它们依托着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从课程设置到实践环节都经过反复打磨,确保学生毕业时既能拿出过硬的语言证书,又能掌握能落地的专业技能。

更难得的是,广外没有让外语优势“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外语引领、多科协同”的良性循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软科排名里稳居全国前三,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国际沟通”的底气,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既能用英语研读国际商法案例,又能依托学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省重点学科,参与涉外法治宣传。

应用经济学跻身全国前11%,反过来又让外语专业的学生有了更具体的实践场景,不少英语专业学生跟着经济学院的老师做跨境贸易调研,把语言能力用在了实处。这种协同效应,让广外跳出了“单一外语院校”的局限,成为真正能培养“通国际、懂专业”人才的平台。

从教材打磨到学科建设,从双学位项目到多科协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始终在做一件事:让学生既能用外语打开世界的门,又能用专业站稳脚下的路。这样的大学,难怪能成为无数想走“复合型”发展道路的学生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