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俄乌“最大输家”终于现身?默克尔坚决不用默茨,让德国躲过一劫

前言德国,曾经在欧洲经济舞台上风光无限,竟然自己把自己“绊倒”了。其实德国的困局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单靠外部压力能
前言

德国,曾经在欧洲经济舞台上风光无限,竟然自己把自己“绊倒”了。

其实德国的困局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单靠外部压力能造成的。

这背后不仅仅是政策的失误,更是一场战略自废的典型案例。

从默克尔的平衡到默茨的对抗

回头看看默克尔时代,德国的路数很清楚,那就是“平衡术”。说白了,就是不轻易站队,谁都不想得罪,自己才是最大受益者。能源上,德国一边跟俄罗斯合作搞北溪2号,确保能源供应稳定;一边又维持与美国的传统关系,左右逢源。

对外贸易更是两头吃,尤其是对我国的出口,德国制造靠着我国这个超大市场赚得盆满钵满。默克尔这16年,德国几乎是欧盟里最稳定、最富裕的国家,靠的就是这种处处留有余地的智慧。

但风向一变,默克尔退场,默茨上台后,德国政策一下子就拐了个大弯。俄乌冲突爆发,这本该是德国展现外交手腕的时刻,结果他们选择了一条最激进的路——直接暂停北溪2号,转而抱紧美国大腿,一头扎进高价LNG的怀抱。

能源账单一下子飙升,企业叫苦连天,民众的生活成本也一天比一天高。德国工业的优势,本来就离不开稳定又便宜的能源,这下全乱套了。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德国对华政策的骤变。以前德国企业都觉得我国是最好的合作对象,技术加市场,谁都赢。可默茨政府却紧随美国步伐,搞什么“去风险”战略,结果直接把德国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

2023年到2024年,德国对我国的出口明显下滑,很多企业都开始反思,是不是跟着美国搞对抗,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说到财政,德国原本有个“债务刹车”,就是政府花钱不能太随意,得量入为出。可现在,政策一变,德国政府就开始大规模举债,扩军、增加军费,民生投入却被挤压。

养老金、医疗、教育这些本来引以为傲的体系,都面临资金短缺。结果就是社会矛盾激化,失业率攀升,老百姓对未来信心明显下滑。

2025年,德国GDP连续两年负增长,工业产出一跌再跌,制造业PMI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很多德国人都在问,德国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战略方向出了问题。默克尔当年留下的平衡外交、能源多元化和中德深度合作的遗产,在短短几年内被消耗殆尽。

要说德国的困局,外部压力固然有影响,但真正让德国陷入困境的,还是自己的选择。暂停北溪2号,德国就失去了能源议价权,成为了美国高价气的“冤大头”。

能源价格的上涨直接传导到制造业,企业负担加重,产品竞争力下滑,国内就业岗位也跟着缩水。德国制造业原本是吃市场、拼技术的,现在却要为高能源成本和不断外移的产业链买单。

对华贸易的变化更是让德国措手不及。我国早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的高端装备、汽车、化工等行业高度依赖我国市场。

默茨政府搞“去风险”,结果是德国企业失去了市场,产业链外迁,国内投资锐减,德国工人也丢了饭碗。其实,德国企业家们心里都明白,和我国合作才是正路,可惜政策层面却总是“跟风”美国,结果让德国自己掉进了坑里。

财政政策的变化同样值得反思。德国原本以财政稳健著称,社会福利体系完善,老百姓安居乐业。但自从扩军举债,财政赤字一路飙升,民生开支却被压缩,老百姓的获得感大幅下降。

社会不满情绪蔓延,极端主义抬头,政治分裂加剧。德国本想通过军费扩张找回大国地位,结果反倒让经济和社会都陷入更深的困境。

德国的落寞,谁该反思?

其实,德国今天的困局,某种程度上是战略自主权的丧失。默克尔时代,德国能在美俄之间游刃有余,对外贸易也是多点开花。

但现在,德国几乎完全丧失了独立决策能力,能源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贸易政策跟着美国起舞,财政方向也变得摇摆不定。结果就是,德国原本赖以生存的优势一个个丧失,变成了“隐形输家”。

对比我国这几年的发展路径,差距就更明显了。我国在全球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坚持自主可控,推动能源多元化,强化全产业链布局,持续深化与各国合作。

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我国都追求多点布局,保障经济安全。产业链方面,我国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卡脖子”环节,制造业实现全面升级。这些努力让我国在全球供应链波动中始终保持稳定,成为全球产业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坚守开放包容,积极拥抱全球化。面对外部压力,我国没有选择封闭自己,而是主动扩大开放,欢迎全球伙伴共享中国机遇。

RCEP的生效、“一带一路”的推进,让我国和全球的联系更加紧密。即便德国政策转向,我国依然坚持与德企合作,维护正常的经贸往来,这种稳定性和开放性是我国最大的底气。

我国财政政策同样注重长远。无论是扩大内需、推动消费,还是加大创新投入,都有明确的规划和节奏。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社会稳定成为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这些都让我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活力和韧性。

德国的故事,其实是一堂深刻的反面教材。曾经的“欧洲引擎”,因为政策失误和战略动摇,变成了“隐形输家”。默克尔时代的“平衡术”被轻易抛弃,德国失去了原本的优势和底气。

对我国来说,德国的教训再一次证明,只有坚持独立自主,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德国本来有机会继续做欧洲的领头羊,只要不被外部压力压倒,继续走自己的路,完全有条件保持繁荣。可惜现实不是如果,政策一旦走偏,想回头就难了。

德国的困局,也许正是提醒所有国家: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既要敢于亮剑,也要善于谋局。大国之间的较量,最终拼的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能在风暴中走得更稳。

如今,德国还会不会回到正轨,重新找回自己的战略自信?德国的落寞,是不是会成为欧洲未来几十年都绕不过去的警示?

也许,留给德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政策的选择,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德国的今天,是不是也是对每一个国家最直接的提醒呢?

参考:默克尔不用默茨是帮德国躲过一劫吗 避免战略失误(3)——中华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