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快报快报! 德国财长称:低于150欧元的都是垃圾,中国别卖过来欧洲,我们不想要。

快报快报! 德国财长称:低于150欧元的都是垃圾,中国别卖过来欧洲,我们不想要。 最近,欧洲大陆的政客们对一件事很是耿耿于怀,那就是来自中国的电商小包裹。 以铁木(Temu)、希音(Shein)为代表的中国电商海外军团,这几年在欧洲到处攻城掠地,势不可挡。 欧盟的数据显示,仅2024年,价值低于150欧元(约合人民币1242元)的跨境电商包裹,有高达42亿个涌入欧盟,比前一年翻了一倍还多。 这话听着刺耳不?堂堂一国财长,竟把亿万消费者的选择贬为“垃圾”。 欧洲老百姓用钱包投票,42亿个包裹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真实需求的爆发。 政客们高高在上的指责,掩盖不了市场经济的铁律——便宜好用的东西,谁不爱? 数据显示,中国电商平台在欧洲用户数已超5000万,年增长率破百。 这种增长背后,是供应链效率和数字化创新的胜利,绝非偶然。 德国财长的言论,赤裸裸暴露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短视。 欧洲本土零售业面临挑战,就该怪罪外来者? 历史告诉我们,封闭市场只会让消费者吃亏、经济停滞。 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贸易壁垒加剧了全球衰退,教训深刻。 如今,中国制造早已不是低质代名词,华为、小米在欧洲的成功就是明证。 看看希音和铁木怎么做到的:算法精准推荐、物流闪电送达、价格亲民接地气。 一件衣服从设计到上架只需几天,成本压到极致,这叫垃圾? 欧洲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用行动证明,这些商品满足了生活必需。 亚马逊等巨头也学起了这套模式,竞争反而推动了行业进步。 政客们该反思,为什么本土企业跟不上这波潮流? 环保和劳工标准常被拿来当借口,可中国电商在合规上并没掉队。 希音公开供应链数据,多数工厂通过国际认证,环保材料使用率逐年提升。 欧盟自己报告显示,2023年跨境电商投诉率仅2%,远低于本土零售。 双重标准只会让欧洲失去信誉,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是合作而非对抗。 消费者权益才是核心。低价不等于劣质,许多小商品设计新颖、耐用实惠。 德国普通家庭月收入约3000欧元,150欧元以下商品覆盖了日常大部分需求。 剥夺这种选择,等于变相加重生活成本,尤其在通胀高企的今天。 政客们坐在办公室里高谈阔论,可曾走进超市看看老百姓的购物车? 欧洲不是第一次面对外来竞争,汽车、电子产品都曾经历冲击。 结果呢?开放带来了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中国电商的崛起,该被视为警钟而非威胁,推动本土企业创新求变。 数据显示,欧盟中小企业通过平台出口额去年增长40%,这是共赢的例证。 说到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用政治口号挡不住市场洪流。 德国财长的话,更像是一场表演,讨好特定选民群体。 但真实世界需要务实态度,中国商品帮欧洲抑制了通胀,这是经济学常识。 拒绝合作,最终受伤的是普通人和经济活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