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刚给联合国交完2025年会费,50多亿,肉疼,没想到这么多!10月初联合国又

中国刚给联合国交完2025年会费,50多亿,肉疼,没想到这么多!10月初联合国又来跟中国要钱了,否则联合国只能裁员!10月底我们就全额打款6亿857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0多亿。 这50亿元并非“额外摊派”,而是依据规则应缴纳的常规费用。联合国会费分摊有明确计算公式,主要参考会员国GDP、人均收入等指标,中国分摊比例约19.6%,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会费缴纳国。 部分公众对费用规模存在的直观感受可以理解,但对比美国的缴费表现,更能凸显中国对国际规则的遵守——第47任总统特朗普领导的美国,2025年未缴纳任何常规会费,且仍拖欠2024年会费,累计欠费超30亿美元,该金额已超过联合国2026年全年常规预算规模。 会费的实际用途尤为关键,这50亿元中,除保障联合国秘书处日常运作外,相当一部分间接支撑着维和行动——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 自1990年以来,中国累计派遣维和人员超5万人次,参与20多个国家的维和任务,从黎巴嫩的医疗援助到南苏丹的勋章授予,中国“蓝盔”的身影遍布多个任务区域。 2024年刚果(金)冲突期间,中国工兵连在炮火威胁下抢修的30公里补给线,其保障资金便来源于联合国维和预算,这表明会费支出同时支撑着中国履行大国责任。 美国拖欠会费的行为并非个例,而是长期存在的策略性操作,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便通过拖欠会费向联合国施压,且精准将欠款规模控制在“不丧失投票权”的规定范围内,实现“掌权不担责”的利益最大化。 2025年该行为更为突出:美国军费预算接近9000亿美元,额外投入1500亿美元强化印太地区军备,却拖欠联合国30亿美元会费,其军费支出中极小比例即可结清全部欠款。这种“只享权益不履责”的做法,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按时足额缴费,蕴含三重战略考量。其一,维护多边主义机制根基。当前联合国面临严重财政困境,已削减6亿美元支出,岗位数量从1.38万个缩减至1.16万个,人权保障、国际援助等核心工作受到直接影响。 中国的及时缴费为多边机制注入稳定性,让发展中国家看到多边主义的可行性——在140多个足额缴费国中,发展中国家占比超过半数。 其二,以履约行为提升国际话语权。国际社会对会员国的“履约记录”高度关注,不应简单认为“缴费即吃亏”。2023年联合国讨论“全球安全倡议”时,中国提案获得100多个国家支持,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始终按时缴纳会费、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具备扎实的公信力基础。 反观美国,因长期欠费,在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临时丧失提议修改议程的资格,这一差异直观体现了“履约到位”与“失信违约”的不同后果。 从军事安全视角看,还有一重要细节值得关注:中国缴纳会费的行为,与军事安全利益存在隐性契合。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军事外交”的重要实践平台。 2024年南苏丹维和任务中,中国步兵营与肯尼亚、尼泊尔部队开展联合演练,实地掌握了非洲地区地形特征与多国协同战术;在黎巴嫩任务区,工程兵接触的排雷新技术,后续被应用于国内边境扫雷工作。此类实战化经验积累,其价值远超单纯的模拟训练。 有观点以“历史对比”为由,提出“建国初期话语权薄弱仍需缴费,当前应追求少缴多得”,这一观点存在偏差。建国初期中国并未参与联合国事务,1971年恢复合法席位后才开始缴纳会费,当时分摊比例不足1%。 如今近20%的分摊比例,本质上是中国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提升的直接体现,国际话语权与责任承担同步增长,是国际社会的通行规则。 需明确的是,联合国财政危机的核心并非“资金短缺”,而是“规则执行失效”。联合国不具备征税权,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会员国自愿缴纳,美国等大国带头拖欠,引发部分中小国家跟风效仿,193个会员国中近三分之一未能按时缴费。 中国全额缴费的行为,实质是为国际社会树立规则意识标杆:多边机制的存续,依赖于各参与方的规则遵守。这种“以实践推动改革”的方式,比单纯的口号呼吁更具实效。 从长远战略视角分析,50亿元对中国而言虽非小数目,但对比每年超万亿元的国防预算,属于性价比极高的战略投入。 美国以9000亿美元军费构建“小圈子”式安全体系,中国则以50亿元会费维护多边合作平台,后者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2025年东南亚多国主动邀请中国参与维和培训,正是对中国责任担当的认可——国际合作中,“履约守信”的伙伴远比“只享权益不履责”的霸权国家更受青睐。 这50亿元会费既非无意义支出,也非形式主义举措,它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直接凭证,是维和等核心行动的资金保障,更是撬动多边话语权的重要支撑。 在中美博弈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以“按时足额缴费”的实际行动传递明确信号:大国责任的核心在于务实担当而非口头表态。这笔支出,具备充分的合理性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