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

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   李显龙的这种说法,与其说是按经济规律得出的判断,不如说是新加坡在外交和经济上的小算盘摆得明明白白。这话里的门道,藏着新加坡和印度这些年越走越近的原因,更藏着对中印经济真实情况的故意曲解。   作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新加坡搞外交从来都是奔着利益去的,而印度这个有14亿人的大市场,刚好成了它眼里最有盼头的“潜力股”,两国的联系早已经渗透到贸易和投资的方方面面。   新加坡有多看重印度,实打实的数字一摆就清清楚楚。过去25年里,新加坡给印度投的钱加起来有1748亿美元,占了印度外来直接投资总额的近24%,稳稳当当地成了印度最大的外资来源国。   2024到2025财年,新加坡在印度与东盟十国的贸易总额里,直接占了27.83%,比其他几个东盟国家加起来都多。   第三届印新部长级圆桌会议上,两边的部长凑在一起聊数字经济、互联互通这些合作方向,新加坡的淡马锡集团还砸钱入股了印度的支付软件Paytm,这软件一度被吹成“印度版支付宝”;就连印度的电商平台Flipkart,背后也有新加坡资本在撑腰。   新加坡的精明就在于,只做稳赚不赔的财务投资,绝不去碰印度制造业那些难啃的硬骨头,这种合作更像是“搭顺风车”,压根算不上真正的“绑在一起发展”。   李显龙说中国“老了”,估计光盯着咱们的人口老龄化数据——2024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占比都超21%了。可他偏偏忘了,咱们14亿人口的大盘子在这,光劳动年龄人口就有8.8亿,这数字比印度全国人口还多将近3亿。   更别说中国每年有近千万高校毕业生,其中学理工科的占了四成以上,这些年轻人正一股脑往新能源、高端制造这些领域扎。   中国的“老”,从来不是走下坡路,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更高质量的方向走。   2024年咱们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研发人员数量连续12年都是世界第一;华为一年申请的专利就超过7000件,比亚迪的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咔嚓一下就下线了,从500万辆到1000万辆,只用了15个月。这创新速度,怎么看都跟“老了”不沾边。   被李显龙夸成“潜力股”的印度,2024年GDP增速确实冲到了7.5%,看着挺亮眼。可要是把这增速的外皮扒开,里面全是坑。   印度的人均GDP还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卢比兑人民币的汇率常年都在0.08左右晃,100卢比换过来还不到8块钱。   他们常说的“人口红利”,往深了看更像“人口负担”——近一半的劳动力连初中都没毕业,能做高端制造的技术工人还不到5%。   苹果把一部分手机组装线搬到印后,动不动就传出良品率不足70%的消息,重要的芯片、屏幕照样得从咱们这买。   中国经济的抗造能力,全靠咱们那一条从头到尾都齐整的产业链。2024年比亚迪卖了427.21万辆车,不光稳稳拿下世界销量第一,还把老美的通用、福特远远甩在了身后。从芯片设计到电池生产,再到整车组装,每一步都能自己搞定。   印度虽说号称“世界药房”,可他们的仿制药原料,十成里有七成得从中国买;手机组装看着热闹,核心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度却超过90%。   更要命的是物流成本,比中国高30%,光港口清关就得等一个星期,而中国宁波港早就实现“秒级通关”了。这种效率上的差距,让印度根本接不住高端制造的转移。   李显龙没说的是,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7万亿元,内需市场的规模是印度的6倍,这种实打实的市场潜力,才是经济稳增长的定海神针。   印度经济的增长,更像是因为底子薄才显得快的“虚火”。2025年特朗普搞关税战时,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净额曾单月暴跌99%;缺电更是家常便饭,北方邦就出过72小时大面积停电的情况,工厂没法子,只能自己备着发电机才敢开工。   而中国不光扛住了外部压力,还在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领域开辟了新赛道。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1.72万辆,同比增长71.86%,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一个劲地涨。   新加坡选择押注印度,说白了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可经济规律从不看政治表态,中国的“老”是转型升级的从容,印度的“快”是基础太差的追赶。   李显龙那番话,更像是一场精准的外交喊话,算不上客观的经济分析。毕竟真要比硬实力,2024年中国GDP总量是印度的5.2倍,这么大的差距,哪是一句“未来可能超过”就能追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