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近日,日本前首相石破茂在《每日新闻》上发表的言论,惊呆了日本舆论。石破茂表示:“

近日,日本前首相石破茂在《每日新闻》上发表的言论,惊呆了日本舆论。石破茂表示:“明治维新最大的动力,不是日本人的勤奋,而是从清朝掠来的2.3亿两白银。”这番言论在日本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石破茂这番话之所以能在日本掀起轩然大波,核心在于他戳破了日本长期以来包装的“明治维新神话”——把对外掠夺的赃款说成了民族崛起的基石,直白得让不少抱着“勤奋发家”执念的日本人下不来台。 要搞明白石破茂这话戳破了多大的泡沫,得先看看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到底是副什么光景,那可不是后来包装的 “励志崛起范本”,反倒更像个积重难返的破落户。 当时的日本还在德川幕府统治下,全国被拆成五百多个藩国,大名们各管一摊,幕府将军靠着 “参勤交代” 这种规矩拿捏大名 —— 让他们每年轮流住江户当人质,光路费和食宿就能把不少藩折腾得底朝天,这种窝里斗的体制压根没心思搞发展。 对外更别提了,从 1639 年就关起门来当 “宅男”,连续五次锁国令下,除了长崎能跟中国、荷兰做点生意,其他国家的人连岸都上不了,等于主动切断了跟世界工业革命的联系,这状态一维持就是两百年。 经济上更是烂摊子一堆。幕府的收入主要靠直辖地的租税和矿山,可到了后期,佐渡的金银矿越挖越少,加上重建江户城烧了大把银子,财政早就扛不住了。 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想了个馊主意,改铸劣质货币,靠偷工减料榨老百姓的钱,结果物价飞涨,普通人家日子更难,连底层武士都快饿肚子了。 这些武士本来是统治基础,却架不住奢靡风气诱惑,天天跟商人借钱挥霍,最后还耍无赖赖账,庆安到宝永年间,尾张、加贺等十八个藩的大名都靠赖账搞垮过京都商人,后来幕府干脆出 “弃捐令” 帮武士销账,直接把武家金融业搞瘫痪了。 商人们倒精明,反过来把持了大名的米仓,成了实际的 “财神爷”,可整个国家的经济就是这么个拆东补西的德性,哪有半点 “勤奋发家” 的底子。 更打脸的是军事上的差距,1853 年佩里带着黑船闯江户湾时,这差距直接摆上了台面。美国舰队四艘船装着六十三门大炮,铁甲船在海上一摆,日本人这辈子都没见过这阵仗。 而江户湾的海防炮加起来才二十门,射程还不及人家一半,幕府拿不出像样的抵抗手段,只能派力士扛着大米去回赠,算是 “展示实力”,最后乖乖签了《神奈川条约》。 这可不是偶然,锁国两百年里,日本的武器还停留在武士刀和老式火炮的水平,连像样的造船厂都没有,兰学虽然在少数知识分子里流传,可大多是纸上谈兵,根本转化不成实际战力,所谓的 “尚武精神” 在工业文明的大炮面前不堪一击。 社会底层更是苦不堪言。1837 年的天保饥馑里,农民没饭吃,只能跟着天主教武士造反,幕府调动十二万大军打了四个月才镇压下去,这才更铁了心锁国,可锁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被盘剥得 “死不了也活不成”,幕府搞的 “天保改革” 想裁撤商人行会、强征土地,结果得罪了所有阶层,老中水野忠邦下台,改革彻底失败。 教育上也没好到哪去,虽然有一万五千多所寺塾,可男子识字率才 40% 到 50%,女子只有 15%,教的还多是儒家老一套,西方的科学技术连影子都见不着,这样的国民素质,就算想 “勤奋”,也没地方使劲。 更关键的是,当时日本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八千万日元,连维持基本运转都费劲,更别提搞工业、建军队了。 后来从清朝掠走的 2.3 亿两白银,换算成日元就是 3.5 亿,相当于日本年财政收入的 4.5 倍,这可不是小数目。 对比之下就明白,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政治上分裂内耗,经济上债台高筑,军事上落后挨打,民生上民不聊生,别说靠勤奋崛起,能不垮掉就不错了。 那些后来吹的 “殖产兴业”“富国强兵”,要是没有这笔抢来的启动资金,恐怕连像样的工厂和军舰都建不起来,石破茂不过是把这层遮羞布扯了下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