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说起来,当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得多成功,大家都看在眼里,世界都称赞,但在这背后,中国付出的努力和被挑剔的过程,其实一点不比比赛本身轻松。 国际奥委会的那一套流程,听着是标准化,其实细节里藏着不少“难为人”的套路。举办奥运不是光有钱有场馆就行的。 还得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评估、审查、答辩,甚至还有对申办国家的政治稳定、环境治理、舆论导向等各方面的考量。 当年中国为了办好奥运,真的是绷着一根弦,从场馆建设到志愿者培训,事无巨细全都做到极致,结果呢,还是被一些委员反复挑毛病,搞得像是要考试还得先挨训一顿。 尤其是在申办阶段,国际奥委会的代表团来回考察了好几轮,每一趟都要挑剔点东西。说空气质量,说人权问题,说新闻自由,甚至连地铁指示牌的语言顺序都能成为问题。 这些事情放在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好像中国申奥的时候标准就格外高。为了达标,北京大力治理污染、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一度调控工业排放。 所有人都在为这场奥运拼尽全力。但到了媒体报道上,这些努力却总被轻描淡写,甚至被解读成“作秀”。这种双标,说实话,当时确实让不少中国人心里不太舒服。 而现在,国际奥委会又开始为2036年奥运会发愁了。按照往届经验,这时候应该有好几个国家抢着申办,结果呢?没人报名。 以前那些一听奥运就两眼发光的城市,现在都变得谨慎甚至回避了。这不是偶然,是因为大家都开始算账了。奥运这件事,看上去风光无限,实际上风险极高,投入巨大,收益却不稳定。 再加上国际奥委会的一套“上对下”管理方式,很多国家觉得不值当。尤其像东京奥运会那种情况,延期、超支、舆论反弹,搞得日本国内都开始反思到底值不值。 这种时候,国际奥委会自然又想到中国了。毕竟中国有经验,有能力,又有资源,办事效率高,场馆建设快,城市配套也跟得上。但是,这回中国不接招了。 放弃2036申奥,不是因为办不了,而是因为没必要。不是谁喊我们一声我们就得上,尤其是在不被尊重、不被理解的情况下。 中国早就从“求认可”的阶段走到了“自信发展”的阶段,做事讲的是战略和节奏,不是情怀和面子。其实这也反映了一个更大的趋势,世界对大型国际赛事的态度正在转变。 以前大家觉得办奥运是荣耀,是国际地位的象征,现在更多国家看到的是责任和压力。尤其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优先发展民生、科技、产业才是更实在的选择。 中国也一样,国家现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搞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扩大内需,这些才是硬道理。奥运虽然重要,但不是必须要争的东西,尤其是在对方态度不够诚恳的情况下。 而且从国际关系来看,奥运不再是唯一的“外交舞台”。中国现在参与的多边机制越来越多,从金砖国家合作,到“一带一路”倡议,再到亚投行、上合组织,中国已经有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 一个奥运会的申办权,已经不再是非拿不可的东西。况且,冬奥会我们刚办完,标准之高、组织之严密、观众之热情,全世界都看在眼里。 我们已经把话筒交给世界了,至于谁听得进去,那就看他们的态度了。更现实的是,现在国际奥委会如果真的想让中国再次出手,就得先想清楚,中国不是备胎,更不是补位。 我们愿意为世界体育发展出力,但也要看是不是公平、公正、尊重的合作环境。如果还是过去那一套“你来我挑毛病,我累你得利”,那真没必要再重复一次。 这个时代早就不是靠谁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时代了,真正的合作,是要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共同进步。 所以,不理他们,是最正确的选择。不代表我们不爱体育,不代表我们不敢再办,而是因为我们更清楚什么才是对国家最有价值的事情。奥运不等于一切,尊严和节奏,才是更重要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