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前部长粱光烈曾经主张:“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 这番话从来不是鼓吹冲突,而是吃透了大国博弈的铁律,威胁不会给你留足准备时间,被动应付只会让代价滚雪球般扩大。 特别是将这句话放在2025年的台海棋局里,更能显现出其中的妙处。 2025年度日本防卫省抛出的8.7005万亿日元防卫预算,把野心摆得明明白白。 其中198亿日元砸向远程导弹研发,2391亿日元攻克高超音速武器,更刺眼的是400枚战斧导弹的采购清单,部署点直接锁定距离台湾仅230公里的石垣岛。 再往前追溯,2024年美日澳“锋刃”军演首次用真实地图模拟“台海有事”,年底敲定的联合作战计划,2025年即将上演的“利剑”真人演习,一步步把高市早苗“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狂言变成军事部署。 日本把冲绳那霸机场、石垣港等16处据点划为“有事”枢纽,这些节点既能当美军前进基地,又能直接用导弹封锁台海航线,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看到这些动作,再回头品梁光烈前部长“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的判断,才懂这份预判里藏着多少地缘博弈的门道。 为什么偏偏锁定日本?不是要主动挑事,而是日本早已成了美国干涉台海的“最前哨”。 2024年美军在日本西南诸岛部署“海马斯”火箭炮,日本自卫队直接承接后勤支援,这种协同不是临时拼凑,而是多年磨合的体系化布局。 一旦台海真有异动,日本这些据点就是插在背后的刀,断补给线、搞牵制样样在行。 梁光烈前部长的主张,本质是敲碎美国同盟体系的“亚太支点”,就像抗美援朝时打掉联合国军的核心作战力量,釜底抽薪才是最有效的破局。 锁定关键角色只是破局的第一步,时机的把握更能体现战略智慧。梁光烈前部长强调“晚打不如早打”,到底在怕什么?看看美国对台军售的时间线就一目了然。 自1979年以来,美国对台军售累计超过120次,总金额飙到700多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金额逐年疯涨,1982到1989年年均才2.21亿美元,2008到2015年就涨到年均25.7亿美元,2017年至今更是频次和金额双爆发。 单说2020年到2025年,积压订单从24亿美元的“鱼叉”导弹系统,飙升到215亿美元,特朗普政府还计划4年内再追加183亿美元,自杀式无人机、“海马斯”火箭炮这些进攻性装备全在清单里。 台湾当局为了买单,特别预算堆到2万亿新台币,公共债务冲破5.8379万亿新台币,人均负债25.6万。 这场景和1950年的困境何其相似。当年国内刚打完解放战争,志愿军连过冬棉衣都凑不齐,不少人劝别掺和朝鲜战事。 可要是真拖下去,美军陈兵鸭绿江,东北的工厂矿山全在炮口下,后续代价只会翻十倍。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长津湖冰雕连的坚守,上甘岭的反复拉锯,换的是东北亚几十年安稳。 现在对台军售和日本军备的升级,就是另一种“炮口逼近”,拖延一天,对方火力就强一分,未来统一的成本就增一成。 梁光烈前部长说“早打”,从来不是急着动手,而是要在威胁坐大前摁住苗头,这是成本最低的安全策略。 有了时机和目标,力度的拿捏更见真章,很多人把“小打不如大打”误解成盲目扩军,其实是没懂现代战争的精髓。 梁光烈前部长说的“大打”,是精准打在要害上,一次打疼避免反复消耗。 日本自以为固若金汤的“西南防线”,全是明晃晃的软肋。 16个“有事”据点大多在离岛,补给全靠海上航线;远程导弹基地集中在石垣岛、宫古岛,目标暴露且防御薄弱;战斧导弹储存设施更是固定靶标。 集中力量瘫痪这些节点,日本的干涉能力就会瞬间崩塌。 这种思路早有实战印证,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推进,达成惩戒目标后迅速撤军,既教训了对手,又没陷入长期战争。 反观中东战争里,不少国家搞有限打击,打不疼对手还留后患,结果陷入十几年拉锯,国力被反复消耗。现在面对美日同盟,这种集中发力、精准震慑的逻辑依然奏效。 要是只搞小规模试探,打不疼日本,它只会跟着美国加码,今天补几枚导弹,明天搞次军演,我们的精力全被牵扯,发展机遇就丢了。 说这些不是要鼓吹战争,梁光烈前部长在2008到2013年担任国防部长期间,一直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这番主张从来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方针紧密绑定。 2024年美日演习把中国列为“假想敌”,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大校严正表态“绝不低估捍卫主权的能力”,这就是底线的明确。 我们不想打,但不能怕打,更不能让对方觉得我们不敢打。 梁光烈前部长的三句主张,藏着的是国家安全的底层逻辑。 威胁不会仁慈,机遇不会等待,守住底线才能护住发展。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