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68年6月21日早上,容国团的尸体在一棵树下被人发现,在他的上衣口袋中,有一

1968年6月21日早上,容国团的尸体在一棵树下被人发现,在他的上衣口袋中,有一个纸条,上面有一段话,现场的人看了之后,无不惋惜流泪。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7年8月,容国团出生在香港筲箕湾的一个海员家庭。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社会动荡不安。 他的父亲容勉之是一位爱国青年,曾参与省港大罢工,给儿子取名"国团",寄托着对国家团结富强的殷切期望。 这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后来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在中国体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童年时期的容国团家境贫寒。 1941年香港沦陷后,全家被迫返回广东中山老家避难。 在故乡的甄贤学校,他第一次接触到乒乓球这项运动。 学校的乒乓球台成了他最爱去的地方,天资聪颖的他很快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走上职业乒乓球道路埋下了种子。 抗战胜利后,容家重返香港,但生活依然困顿。 13岁那年,容国团不得不辍学到鱼行当童工。 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工作,搬运沉重的鱼筐,身上总是带着洗不掉的鱼腥味。 但是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对乒乓球的热爱。 下班后,他总会赶到工联会俱乐部练球,有时甚至对着墙壁独自练习到深夜。 这段经历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1957年是容国团人生的转折点。 他随港澳乒乓球队到内地访问比赛,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表演赛中表现出色,引起了国家体委的关注。 当时主管体育工作的贺龙元帅亲自观看他的比赛,并向他发出加入国家队的邀请。 同年11月,容国团怀着报效祖国的热忱,跨过罗湖桥来到广州体育学院学习。 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新生活的开始。" 进入国家队后,容国团接受了系统专业的训练。 他刻苦钻研技术,创新了许多打法,将抽杀、削球、吊球等技术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快、准、狠、变"的技术风格。 1958年,他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男单冠军,并立下"三年内夺取世界冠军"的誓言。 这个在当时看来有些大胆的目标,最终提前两年就得以实现。 1959年,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一路过关斩将。 在决赛中,他面对的是曾九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匈牙利名将西多。 在先失一局的不利情况下,容国团及时调整战术。 充分发挥中国人灵巧敏捷的特点,最终以3:1的比分战胜对手,成为新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 这个历史性的胜利让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沸腾了,各大报纸都在头版报道了这一喜讯。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 在男团决赛中,中国队与实力强劲的日本队展开激烈角逐。 在关键时刻,容国团喊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言,激励全队士气。 最终中国队以5:3战胜日本队,首次夺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 这句名言后来成为激励无数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退役后,容国团转型担任教练工作。 1964年,他临危受命接手处于低谷的国家女队。 通过深入研究和精心部署,他针对不同对手制定了详细的战术方案。 在1965年第28届世乒赛上,中国女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首次夺得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这充分展现了容国团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更是一位出色的教练员。 但是,人生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1966年开始,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体育事业受到冲击。 1968年6月20日,容国团在北京龙潭湖畔不幸离世,年仅31岁。 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爱我的名誉胜过生命"。 这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他对人格尊严的坚守。 1978年,国家体委为容国团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 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此后,他先后被追授"新中国成立35年来杰出运动员""新中国体育50星"等荣誉称号。 2019年,容国团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他的事迹被永远载入史册。 容国团的贡献不仅在于他获得的荣誉,更在于他开创的技术体系和精神传承。 他创新的左推右攻打法、发球变化等技术,为中国乒乓球的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培养的运动员后来都成为乒坛的中坚力量。 如今,在中国乒乓球训练基地,容国团的照片和事迹仍然激励着年轻运动员刻苦训练。 容国团的精神遗产尤其珍贵。"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句话,已经超越体育范畴,成为激励各行各业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他那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赛场上敢于拼搏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容国团的家乡广东珠海,当地政府建立了他的铜像和纪念馆。 每年都有大批乒乓球爱好者和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 中国乒协定期举办的"三英杯"乒乓球赛,也是对容国团等乒坛先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致敬。 主要信源:(央视网——《新影像·国庆特辑丨那些年,国人一起追过的时代偶像——容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