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工现在让外界最紧张的,不是新装备铺天盖地的生产速度,而是这些装备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可是谁也看不清它们到底有什么能力。 最典型的就是歼-36,前两年第一架试飞机刚曝光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就是款空战专用的隐身战机,毕竟外形看着跟歼-20有点像,都是尖尖的机头、隐身涂层。 当时美国《战区》杂志还发文说,歼-36就是中国版的“空战专精选手”,最多就是比歼-20吨位小一点,用来跟歼-20搭配着用。现在回头看,这些分析简直错得离谱,可也不能怪他们,毕竟咱们军工的“藏拙”本事历来都高。 真正让外界慌了神的,是歼-36密集试飞中漏出来的“蛛丝马迹”。去年3月第二架原型机试飞的照片流出来后,外国专家突然发现不对劲——这架飞机的进气道从矩形改成了S形曲线,机身背部还多了个隆起的设计,这根本不是空战战机该有的样子。 更让他们坐不住的是,有卫星拍到这架歼-36居然在海边的试飞场进行测试,起落架的支架比一般战机宽了不少,轮胎纹路也经过了防滑处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为上航母做准备。 这一下就打破了外界的固有认知,要是能上航母,那它的作用可就远不止空战这么简单了,美国海军立马把歼-36的关注度调到了最高级别。 随着试飞数据一点点披露,外界才发现自己之前把歼-36看得太简单了。咱们官方虽然没明说具体性能,但从公开的试飞记录和行业论文里能算出个大概。 这架飞机根本不是什么“小歼-20”,而是款实打实的多用途战机,而且各项数据都相当亮眼。它装了三台咱们自己的涡扇-15改进型发动机,去年3月的一次试飞中,短时冲刺速度达到了3马赫,比美国最先进的F-35快了一倍还多,转弯半径却比F-35小一半。 这种速度和机动性的结合,让它既能在空中格斗时占据优势,又能快速突破敌方防空网,这是之前谁都没料到的。 更关键的是它的隐身能力和打击范围,这才是让外界最头疼的地方。歼-36用了新一代的等离子隐身涂层,雷达反射面积降到了歼-20的十分之一,差不多就跟一只麻雀的雷达信号一样大,普通雷达根本很难发现它。 去年珠海航展上,咱们展示过类似的隐身涂层技术,当时就有专家测算,这种涂层能让战机在敌方雷达上的探测距离缩短60%。再加上它那8米长的内置弹舱,能装6枚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或者4枚反舰导弹,单次出击的火力相当于三架歼-16。 更吓人的是它的航程,不用空中加油就能飞6000公里,从咱们内地基地起飞,就能直接覆盖第二岛链的核心区域关岛,这可比咱们之前的轰-6系列厉害多了,轰-6还得靠空中加油才能到得了。 美国现在对歼-36的认知已经彻底乱了套,从最开始的“空战战机”,到后来的“战斗轰炸机”,再到现在猜测它是“舰载六代机”,短短一年多时间改了三次判断。 去年11月,美国《战区》杂志的主编泰勒·罗戈伟特意发文提醒美国空军,千万别再低估歼-36了,这玩意儿根本不是简单的仿制机型,而是中国军工自主创新的硬家伙。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咱们军工向来都是“藏一手”,就像当年歼-20服役后,过了好几年外界才慢慢摸清它的真实能力。歼-36现在才刚进入密集试飞阶段,很多核心性能咱们还没露出来,他们自然看不透。 说句实在话,歼-36这种“看不透”的能力,正是咱们中国军工最厉害的地方。外界不怕咱们造得多,就怕咱们造的东西他们看不懂、摸不准。 就像当年咱们的福建舰电磁弹射器,曝光之前外界谁都没想到咱们能一步到位超越美国的蒸汽弹射,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咱们已经试验成功了。 歼-36现在就是这样,从外形到性能,每暴露一点新信息,就颠覆一次外界的认知。上个月有卫星拍到,歼-36已经开始和歼-20进行联合测试,还带着几架无人机一起飞行,看样子是在搞“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这又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美国到现在还在研究这个技术,咱们已经开始实际测试了。 现在外界真正紧张的,其实是中国军工这种“未知的进步速度”。歼-36从首飞到第二架原型机改进完成,只用了10个月时间,这种研发速度是美国都达不到的。 他们之前靠着技术优势,习惯了把别人的装备看透摸透,现在突然遇到歼-36这种“猜不透”的装备,自然会慌神。 这也正好印证了那句话,中国军工最让外界紧张的,从来不是生产速度,而是这些装备背后藏着的、让他们看不透的真实能力,而歼-36,就是最好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