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蓝天碧水增绿量青山金山赢未来——决胜收官“十四五”大步跨越强首府系列述评之四

敕勒川阴山下,天蓝水碧草青青。初夏时节,漫步大青山前坡生态绿带,满目苍翠,清风拂面;驻足小黑河门户公园,水清岸绿,飞鸟翔集;抬头远眺,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府画卷愈发绚丽。

生态兴则文明兴。对于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者”和“守护人”呼和浩特而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事关长远、攸关福祉的战略抉择。5年来,首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增绿、减污、降碳、协同上下功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从重点突破到系统提升的重大跨越。

——攻坚“治”与“护”的硬骨头,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历史性突破。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呼和浩特以决战决胜之势,奋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成果显著,成功获批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市,累计完成14.84万户燃煤散烧综合治理,城区清洁取暖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5年7月底,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87.7%,同比提升10.7个百分点,老百姓的“蓝天幸福感”持续增强。“碧水保卫战”成效斐然,5个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至64万吨,城镇污水处理率超96%,辛辛板污水处理厂荣获国家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称号,引黄工程持续推进,成功获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提前6年完成228.41万亩“三北”工程六期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9平方公里,为沿黄盟市最高,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这一系列硬核数据,标志着首府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整体性、根本性改善。

——统筹“增”与“减”的辩证法,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呼和浩特着力在增绿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上做文章。一方面,大力增绿,建成区绿地率41.1%,绿化覆盖率43.9%,人均公园绿地15.7平方米,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成功跻身“千园之城”,生态家底愈发厚实。另一方面,坚决减污降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100平方公里,优化水源地布局,严格管控发展空间;在全区率先推进能源资源总部基地和绿电消纳利用示范区建设,率先实现绿证交易零的突破,新能源装机达703万千瓦,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这种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探索,生动诠释了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荣的深刻内涵。

——提升“形”与“神”的融合度,生态价值转化渠道有效拓宽。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呼和浩特不仅注重生态修复的“形”之美,更致力于挖掘生态产品的“神”之值。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成果显著,成为生态文旅亮丽名片;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城十六景”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绿色算力产业依托清洁能源优势快速崛起,“中国云谷”声名鹊起。生态文旅、绿色科技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实践,证明了生态投入是可以获得长期回报的优质投资。

“十四五”生态建设的成就昭示,生态治理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它考验的是定力,需要的是韧劲,收获的是长远。这份“青城绿”的成绩单,凝聚着全市上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与努力,也彰显了首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担当。

展望“十五五”,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首府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青城!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韩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