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四平,一名男子因为自己的女儿说了一句学校的饭没有“家味”,辞掉了自己烧烤店的工作,跨越900公里到女儿的学校门口摆摊卖炒饭,让女儿能在学校就吃到家的味道。 今年11月,吉林四平一所大学校园外的小摊位火了。 摊位前每天饭点都排着长队,有人特意提前半小时来等,就为了一碗几块钱的炒饭。 这碗炒饭没什么特别的秘方,却让不少人吃着感觉心里暖暖的,因为掌勺的摊主,是为了女儿跨越900多公里赶来的父亲。 摊主原本在天津开烧烤店,日子过得也算安稳,他的女儿李同学,今年刚上大二。 大一的时候,李同学就能适应新生活,就是总跟父亲念叨,食堂的饭菜怎么吃都少点意思,没家里的味道。 说这话时,她也就是随口一提,没想着父亲会往心里去。 可电话那头的父亲,却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女儿从小就爱吃他做的饭,现在在外地上学,念着家里的味道,肯定是想家了 没过多久,父亲做了个让身边人都意外的决定,关掉天津的烧烤店,专门去学做炒饭。 他没提前跟李同学说,怕孩子觉得愧疚,也怕自己准备不充分让孩子失望。 等炒饭手艺练得熟练了,他打包好行李,特意带上家里用了多年的老铁锅和木铲,那是女儿从小看着他做饭用的工具,他觉得用这个炒出来的饭,才更有女儿熟悉的味道。 随后,他坐了九百公里的车,直接到了李同学学校附近,找摊位、租临时住处,忙前忙后好几天,简单的炒饭摊终于支了起来。 可摆摊的开头并不顺利,第一天从早到晚,整整一天只卖出去7份炒饭。 收摊时天色已经暗了,父亲一边收拾灶台,一边悄悄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没说什么,却难掩失落。 李同学刚好没课过来帮忙,看着没卖完的食材和父亲略显疲惫的样子,心里不是滋味。 她知道父亲用食材从来不含糊,米是每天晚上现蒸好的隔夜饭,油盐酱醋都是超市里常见的家常牌子,和家里做饭用的一模一样,自己每天的晚饭也都是父亲炒的。 于是李同学在学校论坛和朋友圈里,写了父亲为了自己来摆摊的事儿。 她没说求大家照顾生意,就提了句父亲做的饭干净,自己每天都吃,要是有人尝了,能给点改进意见就好。 没想到帖子发出去没几个小时,就被好多人转发。 第二天一早,父亲刚把摊位支好,就有人过来问:“您就是那个为女儿来摆摊的大叔吧?来一份炒饭。”慢慢的,人越来越多,队伍都排到了马路边。 来的人里,有李同学的同学,也有学校老师,还有不少四平本地的居民,甚至有人从外地特意赶过来。 大家吃着炒饭,都觉得味道很家常,就像自己家里做的一样。 有人觉得大叔不容易,点炒饭时特意说“多放个鸡蛋”,也有人吃完后主动跟大叔说“味道特别好,明天还来”。 李同学只要没课,就会来帮父亲打下手,递食材、收零钱,父女俩配合得特别默契。 大叔也知道大家是冲着这份心意来的,每天出摊前,都会把当天用的米、面、油拍下来发网上。 他总跟来吃饭的人说,摊位虽然小,但不能砸了招牌,毕竟这是给女儿做的饭,得让女儿吃得放心,也让大家吃得安心。 后来有人问他打算摆多久,他说只要女儿还在这儿上学,他就一直摆下去,等女儿毕业工作了,再考虑回老家。 大家愿意来吃这碗炒饭,不只是因为味道,更因为相信这份心意。毕竟这是一位父亲为女儿做的饭,女儿每天都吃,食材肯定不会马虎。 而那所谓的“家味”,说到底也不是多特别的口味,就是熟悉的、让人放心的味道,是有人把你的喜好放在心上,愿意为你花时间、花心思的踏实感。 就像这位父亲,为了女儿一句随口的念叨,放下熟悉的生活,跑几百公里来摆摊,炒的每一碗饭里,都藏着对女儿的牵挂。 现在这个炒饭摊,已经成了校园外的一个小“地标”。 每天看着大叔在灶台前忙碌,看着排队的人说说笑笑,总让人觉得,平凡日子里的这份父爱,比什么都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