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比利时顶尖神经学家史蒂文·洛雷移居中国,全职加盟中国高校 别觉得顶尖科学家都扎

比利时顶尖神经学家史蒂文·洛雷移居中国,全职加盟中国高校 别觉得顶尖科学家都扎堆欧美,现在中国这边早就成了科研界的“香饽饽”,比利时欧洲科学院院士史蒂文・洛雷选择56岁全职加盟杭州师范大学,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背后全是实打实的吸引力,换谁处在他的位置,恐怕都很难拒绝。 先说说钱的事儿,搞科研没钱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洛雷在欧洲工作几十年,肯定深知经费申请的难处,而中国在科研投入上的大方程度,放眼全球都很有竞争力。 他自己早就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开展过合作研究,这只是冰山一角,202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光神经科学相关的国自然项目就拿了3096.5万元资助,同比增长23.2%,这样的资金支持力度,能让科学家彻底摆脱经费焦虑,安心扑在实验上。 反观欧美近年的科研预算,要么增速放缓要么时有削减,实验室里的设备更新、样本采集都得精打细算,而中国这边不仅给钱痛快,还不搞繁琐的审批流程,这种“不差钱”的底气,对顶尖科学家来说本身就是巨大诱惑。 再看平台和合作的诚意,洛雷加盟的浙江-比利时意识障碍联合实验室,可不是临时搭起来的草台班子,而是建立在列日大学和杭师大二十多年的合作基础上,还有中比科技园这样的跨国合作平台做支撑,从技术交流到资源共享都顺风顺水。 中国现在给科学家搭建的舞台越来越大,就像暨南大学的苏国辉院士,2008年来到广州天河区时,实验室只有500平方米,如今已经扩建到6000平方米的独栋大楼,还吸引了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青年学者扎堆加盟。 洛雷研究的意识障碍领域,需要大量临床案例和脑成像设备支持,中国不仅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还能对接丰富的三甲医院资源,让基础研究快速落地临床,这种“实验室+病床”的无缝衔接,在很多国家都很难实现。 政策层面的保驾护航更让人心动,中国早就把脑科学、脑机接口纳入国家战略,2025年七部门直接出台了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30年要培育出2到3家全球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地方上也跟着发力,北京、上海都出台了专门的行动方案,连医保都为脑机接口技术单独立项,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非侵入式适配费等项目,让科研成果能快速走进医院、惠及患者。 科学家搞研究从来都不只是为了发表论文,更希望自己的成果能真正产生价值,中国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体系,刚好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再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洛雷的研究能在这里快速落地,帮助更多昏迷患者恢复意识,这种成就感可不是在实验室里单纯做实验能比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现在形成了顶尖人才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多国际大咖选择来华,比如德国科学院院士赫尔穆特・凯特曼2023年全职加盟深圳理工大学,不仅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神经科学联盟,还培养出3位国家高层次人才,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 对洛雷来说,来到中国不仅能和本土顶尖学者合作,还能和其他国际同行交流碰撞,形成科研合力。 而且中国高校给引进人才的自主权极大,像苏国辉院士那样,能自由组建团队、确定研究方向,不用受太多行政束缚,这种学术自由度对已经功成名就的洛雷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还有产业转化的速度让人惊叹,中国的脑机接口产业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实际应用,上海脑虎科技2024年就实现了汉语实时编解码,术后7天解码准确率达到71%,单字时延不到100毫秒,这样的转化效率在欧美都很难见到。 洛雷的研究刚好能和中国的产业需求完美契合,他的脑成像技术和脑机接口结合,既能推动学术进步,又能催生有市场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让科学家的研究不再是空中楼阁。 加上中国给海外人才的生活保障也很到位,像天河区给院士最高500万元安家费,还解决子女入学、医疗等问题,让科学家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不用为生活琐事分心。 说到底,洛雷选择中国,本质上是选择了更好的科研环境、更充足的资源支持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前总有人觉得中国只能引进普通人才,现在连洛雷这样的顶尖院士都主动来投,足以说明中国的科研实力和吸引力已经今非昔比。 这不是简单的“人才引进”,而是中国用真金白银、优质平台和开放心态,打造出了全球科研的“沃土”,让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人才愿意来这里扎根,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