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消息源透露说, 乌克兰总参谋部认为,被俄军包围的部队最多还能抵抗一周,之后就会被彻底消灭的情况下: 有人向西尔斯基发出最后通牒:要么解除对波克罗夫斯克(红军城)的封锁,要么辞职。 但他选择把所有可用预备队都押去红军城方向,实在算不上明智,更像是一场赌上乌军方最后家底的豪赌,毕竟这些预备队可是乌军最后的有生力量,一旦打光,后续再想组织有效防御都成了空谈。 从战局来看,他制定的反攻计划本身就布满漏洞,罗金西克作为主攻方向,早在10月25日就已经被俄军完全攻占,这座城镇可是连接红军城与外界的关键节点,俄军拿下这里后,不仅切断了乌军最后的战略公路,还让红军城包围圈彻底收紧,现在乌军要往这个已经被敌军掌控的地方发动主攻,无异于往枪口上撞。 更有意思的是,格里希诺方向的牵制性进攻也早被俄军预判,几天前俄军就用改装后的FAB航弹对格里希诺以西水库边集结的乌军实施了重点打击,这种航弹可不是普通武器,加装滑翔翼和控制系统后,射程能达到200公里,打击精度控制在5米内,一枚FAB-1500就能顶过去20枚普通炸弹的威力,乌军在集结阶段就已经遭了重创,后续进攻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俄军对E50公路和罗金西克方向公路的控制力度,直接断了乌军装甲部队的念想。 现在乌军反攻部队只能靠两轮、三轮突击车走土路,步兵在田野里徒步推进,这种画面想想都让人觉得心酸。 要知道在现代战争里,没有装甲伴随的步兵就是活靶子,俄军的无人机整天在天上盘旋,红外热成像设备能把田野里的步兵看得一清二楚,随便召唤一轮炮火覆盖就是不小的损失。 之前库尔斯克战役中,乌军12万兵力参战,最后损失了7.2万人和15个整编机械化旅,那些没了装甲掩护的部队在俄军火力网下根本不堪一击,现在乌军的情况比当时还要糟糕,连像样的装甲装备都凑不齐,纯靠步兵和轻型突击车硬冲,跟送人头没什么区别。 再看波克罗夫斯克的战场态势,俄军从2024年8月就开始对这里发动大规模进攻,到2025年11月已经形成三面合围之势,控制了城市六成区域,乌军被分割成几块,通讯不畅,部分部队甚至三天得不到饮用水供应,后勤早就濒临崩溃。 之前阿瓦迪夫卡战役中,被围乌军就是因为补给中断、退路被断,最终上演了集体溃败的场面,现在红军城的乌军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唯一的逃生土路还在俄军炮火和无人机打击范围内,小规模溃逃已经接连发生,这种情况下让预备队往里冲,不是救援而是陪葬。 西尔斯基敢这么孤注一掷,或许和乌军方内部的压力有关。 之前泽连斯基就曾想解除扎卢日内的总司令职务,虽然最后迫于压力没能成行,但也能看出乌军高层的紧张关系,西尔斯基作为现任指挥官,面对最后通牒根本没有太多选择。 但他似乎忘了,乌军的兵源早就捉襟见肘,泽连斯基政府多次征兵,甚至连老人和孩子都被动员上战场,这些预备队是花了极大代价才拼凑起来的,本应该用在刀刃上应对关键局势,而不是投入到一场注定难以取胜的反攻中。 俄军这边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不仅巩固了已控制的公路和城镇,还在不断收紧包围圈,11月2日的战报显示,俄军不仅在红军城火车站和工业区持续打击被围乌军,还击退了乌军九次突围尝试,同时扩大了季米特洛夫的控制范围。 反观乌军,不仅要面对俄军的地面火力,还要提防空中打击,苏-34轰炸机挂载着FAB航弹在防区外就能发动攻击,乌军缺乏足够的防空力量,根本无法有效拦截。 多布罗皮利亚方向组建的攻击群,即便按计划在今天或明天发起反攻,面对俄军严密的防御体系,也很难取得突破,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现在的情况很明显,乌军的反攻缺乏必要的后勤保障、火力支援和地形优势,预备队在没有装甲伴随、缺乏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轻型突击车和徒步推进,根本无法突破俄军的防线。 而西尔斯基之所以坚持要打,大概率是被政治压力逼到了绝境,毕竟辞职的后果对他而言可能同样难以承受。 但这种不计后果的投入,最终很可能导致乌军失去最后的预备队,届时别说解除波克罗夫斯克的封锁,整个顿巴斯方向的防御体系都可能随之崩溃,毕竟库尔斯克战役的惨败已经证明,没有足够装备和火力支撑的反攻,最终只会沦为一场毫无意义的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