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一场以足球为纽带的校地合作在四川省叙永县白腊苗族乡荍田学校落地生根。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与这所苗族乡村学校正式签署校园足球结对共建备忘录,并捐赠训练器材、开展专业指导,为乡村校园足球发展注入高校资源与活力。

签约现场:高校联袂乡村校,校园足球新实践
签约仪式由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费正林主持。现场,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定宣与白腊苗族乡中心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葛雨春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标志着双方在校园足球领域的合作步入制度化、常态化阶段。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邹小萍代表学院向荍田学校捐赠了一批足球及训练器材。

“我们将把高校足球的人才、教学、训练、科研等优势资源辐射到乡村学校,推动乡村学校体育、少数民族地区校园足球的发展,让足球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重要载体。”王定宣表示,合作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同探索学校体育工作新模式;聚焦校地共建合作事项,共同开创体育美育传承新局面;聚焦足球赋能以体育人,共同提高校园足球工作新成效。
叙永县政协副主席马杰指出,此次结对共建是推动乡村校园足球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期待高校优质资源下沉能助力少数民族乡村学校打造校园足球特色品牌,为县域体育教育提质增效”。
互动现场:专业教练开讲,学生“实战”学技
签约仪式后,西南医科大学女足主教练、全国最佳教练员秦义带领学校女足4名队员,在操场上面向荍田学校足球队员开展技术指导。从带球突破到战术跑位,他通过分组演练细致讲解,学生们在互动中逐渐放开手脚,踢得有模有样。“原来踢球不仅要练脚法,还要动脑筋!”一名参与训练的学生兴奋地说。

与此同时,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哲博士为师生带来一场运动损伤预防科普现场指导、体验。他结合实例演示如何科学热身、预防和处理常见运动损伤,并强调:“乡村孩子同样需要掌握科学的运动理念,这是终身健康的基础。”
合作亮点:资源精准帮扶,聚焦长效赋能
根据工作备忘录,双方结对共建持续三年,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将在人才支持与交流、教学与训练资源共享、竞赛活动与文化建设、科研与健康促进等方面予以支持建设,协助荍田学校提升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及教研水平,协助其打造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共同探索高校资源支持乡村学校体育、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路径,打造校地合作推动校园足球发展的典范,形成可推广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还将发挥医学学科和运动康复专业优势,为乡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运动损伤预防、康复知识普及和体能评估等提供指导帮助,实现“体医融合”的新尝试。
深层意义:小足球转动大未来
荍田学校作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此前已积累一定基础,参加叙永县教体局举办的中小学生足球运动会,获“冠军”1次、“亚军”3次,代表叙永县参加泸州市校园足球最佳阵容遴选暨四川省足球协会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泸州)基地比赛荣获小学女子丙组第六名等,但专业师资、科学训练体系仍是短板。

西南医科大学2018年成功获批四川省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建设单位,学校女足先后获2023-2024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女子校园组全国总决赛冠军、2024-2025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乙组全国总决赛季军、2025年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高校足球女子校园组冠军等。
此次合作通过高校“输血”与“造血”并举,不仅弥补资源缺口,更旨在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足球不仅是比赛,更是教育。”白腊苗族乡中心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葛雨春表示,“未来我们将依托高校支持,把足球融入德育、智育、美育,让山区孩子在运动中拓宽人生舞台。”
据悉,此次合作是深化落实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结对共建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内涵,计划拓展至足球夏令营、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多元活动,打造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体教融合和校园足球发展的新样板。(供稿人:邹小萍、闫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