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挑战中国底线,公然与“台独”分子见面,把中方警告当耳旁风 作为安倍晋三政治遗产的核心继承者,她从踏入政坛那天起,就把“对华强硬”和“推进修宪”绑在了自己的政治名片上,而台湾问题,不过是她撬动这两个目标的绝佳杠杆。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确立的一中原则,对她这类右翼政客来说,从来不是需要恪守的外交底线,而是可以根据政治需求随时变通的“权宜之计”——APEC会晤时把这话挂在嘴边,是为了避免中日关系彻底破裂,给自己留足外交转圜的空间;转头就和“台独”分子勾连并高调炫耀,则是为了讨好日本国内的右翼选民和自民党内部的鹰派势力,为自己冲击更高政治职位攒够资本。 日本自2022年修改《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以来,就把中国定义为“最大战略挑战”,而台湾问题被其包装成“地区安全议题”,纳入所谓“印太战略”的布局中。 高市早苗的行为,本质上是在落实这一国家战略,她不过是被推到台前的执行者,2025年日本自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愈发激烈,细田派、安倍派等势力都在争夺话语权,高市早苗所在的安倍派需要靠激进的对华表态巩固支持率,而“打台湾牌”成本低、关注度高,成了最划算的选择。 她很清楚,中方的抗议和交涉虽然严厉,但短期内不会引发毁灭性的外交后果,这种“可控的挑衅”既能让她在国内赚足政治分数,又能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可谓一举两得。 更值得琢磨的是,她选择在APEC这个多边外交场合搞动作,绝非临时起意,APEC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聚集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她就是想借着这个国际舞台,刻意制造“台日关系”的虚假表象,试图让“台独”分裂势力获得更多国际关注,变相推动“台湾地位未定论”。 这种操作看似高明,实则暴露了日本右翼的短视——他们忘了,一中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全球181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无一不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高市早苗的逆势而为,不过是在国际上自讨没趣,反而让更多国家看清日本右翼干涉他国内政的真面目。 从现实利益来看,日本2024年对华贸易额仍维持在3000亿美元左右,中国连续多年是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大量日本企业在华有巨额投资和稳定的产业链布局。 高市早苗不可能不清楚,破坏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最终会反噬日本的经济利益,但在右翼政客的逻辑里,政治野心永远凌驾于国家实际利益之上。 他们信奉“实力至上”,认为只要抱紧美国的大腿,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形成牵制,就能在台湾问题上为所欲为。 可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中国,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不容任何势力挑衅,中方之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背后支持者的反制措施,从贸易制裁到外交孤立,每一项都精准有力,日本若执意一条道走到黑,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国内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这种冒险行径,2025年上半年日本国内一项民调显示,超过60%的民众希望中日关系保持稳定,认为应该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而非刻意挑衅。 日本工商界更是多次发声,担忧政治对抗影响经贸合作,毕竟丰田、索尼等大企业在华市场的营收占比不低,没人愿意为了政客的野心丢掉饭碗。 但高市早苗这类右翼政客,根本不在乎普通民众和企业的诉求,他们的眼里只有修宪扩军的终极目标——想要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就必须制造“外部威胁”,而炒作“台海危机”、渲染“中国威胁论”,正是他们推动修宪的惯用伎俩。 高市早苗的“变脸”也让中日关系陷入了一种“信任困境”,过去几十年,中日关系虽有波折,但双方总能在核心原则上达成共识,维持基本的合作框架。 可现在,日本政客的口头承诺变得毫无分量,中方不得不重新评估对日交往的风险,未来的双边合作恐怕会多一层“防备”。 这种信任的流失,比单次的外交摩擦更具破坏力,它会渗透到经贸、文化、民间交流等各个领域,让原本可以互利共赢的合作变得举步维艰。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高市早苗想为自己的政治前途赌一把,这种把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当筹码的做法,实在是得不偿失。 说到底,高市早苗的行为不是个人失算,而是日本右翼势力膨胀的必然结果,他们试图借着中美博弈的风口,通过操弄台湾问题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却忘了历史的规律——任何分裂他国领土的行径,最终都会遭到失败;任何违背时代潮流的挑衅,都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 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就像一张纸,皱了就再也抚不平,高市早苗用两张照片和一句错误称呼,给这张纸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未来想要修复,付出的代价恐怕会远超她的想象。 而对于中方来说,这场闹剧也再次证明,对日本右翼政客,只能“听其言,更要防其行”,只有守住底线、做好准备,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维护好国家的核心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