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新加坡总统罕见发声警告中国:若想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在一个各国都小心

新加坡总统罕见发声警告中国:若想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在一个各国都小心翼翼处理言辞的时代,新加坡领导人如此直白地对中国提出要求,确实不常见。他提出的那个“东西”,听起来也颇为抽象——“过度的自给自足政策”。 新加坡总统尚达曼的直白表态,本质上是这个小岛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嗅到风险后的生存焦虑表达。 作为一个没有天然资源、国土面积仅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国家,新加坡的繁荣从一开始就绑定了全球贸易的顺畅流转,2024年数据显示其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三,同比增长5.4%,这些穿梭不息的货轮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金融业同样是它的支柱,2024年金融业占GDP比重已达13.8%,雇佣近20万人,但这种依赖也让它极度脆弱,就像渣打银行把部分新加坡技术岗位转移到印度以降低成本那样,全球化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它面临产业空心化风险。 尚达曼从金融局起步,历经财长、副总理,太清楚新加坡的繁荣是建立在“中美不脱钩、全球不分家”的基础上,一旦世界分成两大阵营,它这个连接东西方的中转枢纽就会变得尴尬,要么被迫选边站失去部分市场,要么被边缘化失去存在价值,所以他点名中国的“过度自给自足”,说到底是怕自己的饭碗被大国博弈打翻。 但中国的自给自足政策,从来不是主动要搞封闭,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防御姿态,从2024年美国撤掉高通、英特尔对华为的出口许可,到2025年进一步升级芯片管制,将14nm以下制程纳入禁运范围,美国的打压一步步收紧,就是要卡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脖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搞自给自足难道等着被“卡脖子”? 不止是芯片,粮食安全上,中国储备可支撑全国食用3.8年,远超美国的57天和日本的60天,18亿亩耕地红线让主粮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能源领域,战略石油储备目标直指20亿桶,中哈、中俄、中缅三条陆路能源通道2025年预计输送原油1.2亿吨,这些布局都是被“断供风险”逼出来的生存智慧,中国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不是要搞阵营对立,而是要守住自己的生存底线。 尚达曼担心的全球分裂和供应链重组,确实是当前全球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但这锅不能只扣在中国头上。 IMF2025年10月的报告明确指出,全球经济正陷入碎片化,贸易保护主义让供应链成本较中美贸易战前上涨10%以上,美国消费者每年因此多承担2500美元生活成本,智能手机价格可能上涨70%。 这些后果的根源是美国动辄挥舞关税大棒,2025年其有效关税税率虽有回落,但仍远高于2024年水平,这种单边施压让各国不得不做最坏打算。 中国的自给自足其实是给全球供应链加了一层缓冲,而不是要破坏它,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达51.7%,东盟连续四年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高达9753亿美元,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仍在深度参与全球化,只是多了一份“PlanB”。 新加坡看到的是中国自立带来的供应链调整,却没看到这种调整背后的被迫性,美国商会报告显示,仅半导体行业脱钩就会让美国损失830亿美元和12.4万个工作岗位,这种双输的局面,显然不是中国单方面造成的。 从小国视角看,新加坡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它忽略了大国博弈的复杂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4亿人口的基本盘决定了它不能把生存权寄托在别人身上,尤其是在科技、粮食、能源这些关键领域。 2025年美国国防部公开讨论“资源封锁遏制中国”,这种情况下中国加强自给自足,本质上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既保障了国内稳定,也避免了因外部冲击引发全球经济更大动荡。 而新加坡的繁荣建立在“大国和平共处”的前提上,所以尚达曼才会呼吁中美放弃零和游戏,共同投资全球公共品,但他的发言有意无意弱化了美国的打压责任,只强调中国的政策调整,这多少有点“劝受害者别反抗”的意味。 其实中国从来没有拒绝合作,数字人民币2025年上半年跨境结算量突破1.2万亿元,CIPS系统覆盖110个国家,这些都是中国参与全球金融合作的证明,中国要的是“安全的开放”,而不是“无底线的依赖”。 全球化的黄金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这不意味着世界必须分成两大阵营,中国的自给自足不是要打造封闭的循环,而是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寻找确定性,就像家里囤粮不是为了不买菜,而是怕遇到极端天气买不到。 新加坡如果真的想维护全球化,更应该呼吁美国放弃贸易保护主义,而不是要求中国放弃自我保护。 毕竟,真正破坏全球化的不是防御性的自给自足,而是主动性的打压和脱钩,尚达曼的警告或许能引起国际社会对碎片化的关注,但要解决问题,还得从根源入手,让大国之间回到谈判桌,而不是让被打压的一方单方面让步。 毕竟,世界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安全底线的开放,而是一个相互尊重、共同保障的合作体系,这一点,无论是新加坡还是美国,都该看得更清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