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印度的表现来看,APEC两次拒绝印度加入是完全正确的。 印度就是个搅屎棍,只要有印度加入的国际组织中,印度都会或多或少地在其中搞事情。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印度近年的表现完全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5月,印控克什米尔发生袭击事件后,印度没有选择通过外交渠道妥善沟通,反而直接以“反恐”为名跨境空袭巴基斯坦,转头还想把这种单边行动包装成“跨境恐怖主义”议题塞进上合组织议程。 试图让组织为其单边行为背书,这种将区域争端强加给多边组织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无视组织合作原则的任性操作,被拒绝也是意料之中。 仅仅一个月后,上合组织针对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攻击准备发表联合谴责声明,印度却突然拒绝参与讨论,最终更是直接拒绝签署整体联合声明,理由是公报没有完全体现其立场。 要知道上合组织的合作基础是协商一致,每个成员国都需要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前提下适当让步,印度这种只看重自身诉求、不顾及组织整体立场的做法,完全背离了多边合作的核心精神,也让外界看清了它“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实用主义心态。 这种行事风格并非偶然,而是贯穿了印度参与国际合作的始终,早在上世纪90年代,APEC刚刚进入扩员阶段时,印度就迫不及待递交了申请。 1991年APEC扩员时,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均顺利加入,而印度被明确拒绝,理由是其并非环太平洋国家,这一地理条件是APEC成立之初就明确的基础门槛,毕竟APEC的核心是推动亚太区域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环太平洋的地理属性是成员间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前提。 按说被拒绝后理应认清现实,但印度偏不,1997年APEC再次讨论扩员,俄罗斯、越南等符合地理条件的经济体成功加入,印度却再次递出申请,明明知道自己的地理位置不符合要求,却执意重复申请,这种行为很难让人相信其目的是真心参与合作,更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刷存在感,甚至给组织的扩员进程制造干扰。 APEC作为亚太地区层级最高、影响最广的经济合作机制,宗旨是支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加速一体化进程,合作方式强调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所有决定都需要成员一致同意,这种机制最怕的就是有成员无视规则、任性行事。 印度的一贯表现让APEC成员国不得不警惕,要是让这样一个“一言不合就撂摊子”的角色加入,后续的贸易谈判、合作项目推进很可能会屡屡受阻。 比如APEC近年来重点推进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互联互通等议题,都需要成员间长期磨合、相互妥协,而印度在其他组织中展现出的“只讲自身利益、不愿妥协让步”的特质,显然与APEC的合作氛围格格不入。 更关键的是,APEC现有21个成员,涵盖了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之所以能保持多年的高效运转,核心就是成员间能够尊重彼此立场、兼顾共同利益,而印度的加入很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让原本顺畅的协商机制变得低效甚至瘫痪。 1997年APEC在拒绝印度后,直接宣布十年内不再扩员,这个决定看似强硬,实则是吸取教训后的理性选择。 与其接纳一个可能破坏合作氛围的成员,不如先巩固现有合作基础,事实也证明了这个决定的正确性。 在暂停扩员的那些年里,APEC成功推进了多项区域合作倡议,比如贸易便利化措施的落地、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成员间的默契配合。 而印度在被拒绝后,虽然没有再提加入APEC的事,但在其他国际合作中依然我行我素。 比如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过程中,印度曾一度参与其中,却在谈判关键阶段突然退出,理由是担心本国产业受到冲击,全然不顾其他成员国此前付出的谈判努力,这种中途“跳车”的行为,再次印证了它缺乏长期合作的诚意和大国担当。 从地理条件来看,印度确实与APEC的定位不符,它地处南亚次大陆,距离太平洋沿岸有一定距离,与APEC成员间的地理关联性和经济互补性,远不如现有成员紧密。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印度的合作理念与APEC的宗旨相悖,APEC强调“相互依存,共同利益”,而印度更看重自身短期利益,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 一个成熟的多边组织,需要的是能够兼顾全局、愿意共同成长的伙伴,而不是只想着满足自身诉求、随时可能制造麻烦的“搅局者”。 现在的APEC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始终没能摆脱“任性”“务实过头”的标签。 回看这两次拒绝,不得不说APEC的决策者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没有被印度的大国野心所迷惑,而是坚守了组织的核心原则,这才让APEC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也让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