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95:扮客商探老巢用一纸报道终结游艺机野蛮生长

1995年10月11日、10月13日,《中国消费者报》1版以《祸起灞桥——新筑乡劣质游艺机探秘》为题,分上下两篇,大篇幅报道了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新筑乡的游艺机生产乱象。该报道犹如一记重锤砸向游艺机的安全隐患,成为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995年,随着公园、游乐场兴起,游艺机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其背后的安全隐患却被热闹的消费场景掩盖。《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暗访中发现,西安市灞桥区聚集了数十家游艺机生产作坊,这些作坊大多没有正规生产资质,却在大量制造碰碰车、海盗船、旋转木马等游乐设施,“三无”产品流向全国多地游乐场。

10月11日,《祸起灞桥》上篇刊发,记者实地暗访还原了游艺机生产的混乱图景:小作坊里,工人未经专业培训,仅凭经验切割钢材、焊接部件;关键的安全防护装置,如碰碰车的防撞缓冲垫被替换成劣质泡沫;本应经过严格检测的钢架结构,存在明显的焊接裂缝。

更令人心惊的是,这些“带病”游艺机通过未规范的渠道流入市场,部分游乐场为节省成本,明知设备不合格仍照常运营。此前,多地已发生游客被甩出设备、设施突然停运等安全事故,但问题始终未得到系统性解决。

10月13日,《祸起灞桥》下篇接续发力,将焦点转向“乱象为何滋生”的深层追问。报道指出,当时游艺机行业缺乏统一生产标准和监管细则,地方监管部门对作坊式生产的查处力度不足,部分企业甚至通过伪造检测报告逃避检查。同时,游乐场的安全验收流程流于形式,消费者对游艺机的安全认知普遍薄弱,多数人游玩前未关注设备是否具备安全资质。

两篇报道不仅附上了记者拍摄的作坊生产现场、不合格设备细节等图片,还引用了多位消费者的维权案例和行业专家的警示,用扎实的调查数据和鲜活的事实揭示出游艺机安全问题并非个案,而是亟待解决的行业通病。

影响

报道刊发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读者来信、来电不断,有消费者分享自己的惊险经历,有业内人士揭露更多行业潜规则,有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据此提出加强游艺机安全监管的建议。《中国消费者报》并未止步于报道,而是持续跟进后续动态,开设“游艺机安全大家谈”专栏,邀请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法律专家和消费者代表展开讨论,为推动问题解决搭建沟通平台。

报道的刊发,推动各地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游艺机安全专项治理。西安当地联合文旅、应急管理等部门对灞桥地区游艺机生产作坊进行全面排查,取缔无证无照作坊17家,对3家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处以罚款并责令停产整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同步开展游乐场安全检查,重点排查来历不明、未经检测的游艺机,其中,北京停运不合格设备23台,整改安全隐患11处。

这次专项治理推动了监管模式的转变。多地建立“生产—销售—运营”全链条监管机制:生产环节,监管部门定期对企业进行飞行检查;销售环节,要求经销商留存设备认证文件和检测报告;运营环节,游乐场需每月开展安全自查,并接受监管部门的季度抽查。

中国游艺机协会结合报道内容,组织起草《游乐设施安全管理规定》,明确了游艺机生产企业的资质要求、生产流程中的质量控制点,还对设备的设计、材料、焊接、检测等关键环节制定了强制性标准。

国家技术监督局以报道为重要参考,专门出台《游乐设施生产认证标准》,将游艺机纳入强制性认证范畴。

该报道也对消费者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通过披露具体的事故案例、展示不合格设备的细节,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不安全游艺机的危害。《中国消费者报》还在专栏中普及了游艺机安全鉴别技巧,如查看设备是否有生产许可证编号、安全防护装置是否完好、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成为消费者自我保护的实用工具。

《祸起灞桥》以媒体监督为起点,推动游艺机行业完成了从“重数量轻安全”到“安全与发展并重”的转型,更让“安全是游乐的前提”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当人们在游乐场享受欢乐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份安心背后凝结着30年前一篇深度报道的推动,以及各方力量共同守护游乐安全的努力。而这正是媒体监督推动社会进步、守护消费者权益的生动写照。(本报记者孙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