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高管被境外人员带走:被威逼利诱5小时,主动上报,国安机关不予追究 这位高管叫陈明(化名),42岁,是深圳一家主攻5G基站芯片研发的科技公司技术总监。他手里攥着的,是公司刚突破的毫米波芯片核心参数——这种技术不仅能提升基站信号覆盖范围,还能用于特殊领域通信,在国际上都属于“卡脖子”的硬科技。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陈明是出了名的“技术宅”,每天泡在实验室12小时,连周末都带着团队调试数据,唯一的爱好就是晚上给上小学的女儿讲编程启蒙故事。谁也没料到,这种一心扑在技术上的人,会突然成了境外势力的“目标”。 事情发生在2024年9月的一个周五傍晚。陈明刚走出公司大门,就被两个穿黑色西装的男人拦住,对方亮了张“商务咨询”的名片,说“想聊聊技术合作”。他本想拒绝,却被对方拽进路边一辆无牌商务车——车里还坐着个戴金丝眼镜的女人,自称“李姐”,一开口就报出了他女儿的学校和班级,“陈总监,咱们好好谈,别让孩子受牵连”。 接下来的5小时,成了陈明这辈子最煎熬的时刻。他们把车开到城郊一处废弃仓库,“李姐”先是拿出一份“海外高薪协议”:只要陈明提供手里的毫米波芯片参数,就能拿到年薪500万的海外职位,还能帮他全家办理加拿大绿卡。见陈明不松口,对方立刻换了脸——拿出手机里的照片,是他妻子每天下班的必经之路,“你要是不配合,我们不敢保证你家人的安全”。他们甚至威胁,要在网上散布“陈明收受贿赂”的假证据,让他在行业里彻底抬不起头。 陈明当时脑子嗡嗡响,一边是家人的安全,一边是手里的技术——这可是全团队熬了三年才搞出来的成果,一旦泄露,不仅公司会损失上亿研发投入,更可能让国外企业提前掌握这项技术,咱们国家在5G通信领域的优势就会被削弱。他试着跟对方周旋,说“需要时间整理数据”,偷偷把手机调成录音模式,藏在西装内袋里。期间对方逼他签“合作协议”,他故意写错几个关键信息,为后续留下证据。 直到凌晨1点,对方见他“态度松动”,才把他送回小区门口,临走前还警告“下周之前给答复,别想着报警”。陈明刚进家门,看到妻子留的灯和保温好的饭菜,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他没敢跟家人说实情,只说“加了个长班”,转身就拨通了公司专门对接国安机关的联络员电话,把5小时里的所有细节、录音,还有对方给的协议、名片,一股脑全交了上去。 国安机关很快介入调查。通过陈明提供的录音和名片信息,顺着线索摸到了“李姐”背后的势力——是境外一家伪装成“科技咨询公司”的情报机构,之前已经在国内接触过3名科技从业者。让人庆幸的是,陈明没泄露任何核心技术,还完整保留了对方威逼利诱的证据,帮国安机关顺藤摸瓜抓了5名涉案人员。 为什么国安机关会“不予追究”?这里就得提《反间谍法》里的规定:明知他人有间谍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才会被追责;而像陈明这样,虽然被胁迫接触,但主动、及时上报,还提供关键证据的,属于“主动消除危害”,依法不予追究。国安机关的工作人员跟他说:“你守住了技术底线,也保护了家人,更没让国家利益受损,这就够了。” 不过这里有个疑问:境外势力现在找科技从业者,早就不搞“硬绑架”那套了,反而用“商务合作”“海外招聘”当幌子,甚至摸清家人信息搞威胁,普通人很难第一时间识破。要是其他从业者遇到类似情况,没像陈明这么冷静,不小心泄露了少量非核心信息,再主动上报,还能获得宽大处理吗? 更值得警惕的是,陈明所在的公司后来做了内部排查,发现“李姐”团队早在半年前就通过行业论坛接触过公司的实习员工,试图套取实验室的作息时间。这说明境外势力的渗透不是“点对点”,而是“多线撒网”,从高管到基层员工都可能成为目标。现在很多科技公司都开始给员工做“国家安全培训”,可真遇到陈明这种“家人被威胁”的情况,多少人能像他一样扛住压力? 说到底,陈明的经历不是“个例”,而是当下科技领域国家安全防护的一个缩影。咱们的科技从业者手里握着的,不仅是公司的技术成果,更是国家竞争力的“底气”。境外势力盯的不是某个人,而是咱们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进度。陈明的幸运,在于他没被威逼利诱冲昏头,更知道“主动上报”是唯一的出路——这不仅是保护自己和家人,更是守住了每个科技人该有的底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