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阿根廷笑称“感谢巴西的助攻”当巴西大豆报价涨到650美元/吨时,东方大国果断暂停800万吨订单,48小时内与阿根廷签订130万吨合同。 2025年的全球大豆贸易舞台上,一场因贪心引发的“订单大挪移”着实给各国上了生动一课,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中美贸易摩擦说起,美国大豆因为关税政策被按下“暂停键”,2025年1-8月中国从美国仅进口580万吨大豆,同比下降近80%,几乎退出了中国主要供应队列。 这原本是巴西的绝佳机会,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2024/25年度大豆产量高达1.695亿吨,同比增长14.7%,而中国作为其最大买家,1-8月就从巴西进口了超过7700万吨大豆,占同期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七成以上,部分月份占比甚至飙升至93%。 这份“独家供应”的优势像一剂甜蜜的毒药,让巴西卖家的心态彻底飘了,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大豆需求旺盛且别无选择,于是把大客户当成了可以随意拿捏的冤大头,大豆报价从580美元/吨一路飙升至650美元/吨,涨幅近12%,比同期美国大豆还贵66美元,创下近四年最高溢价。 他们没算过一笔账,按照1:7.2的汇率,这意味着中国油厂每吨加工成本增加750元,加工一吨就亏损200余元。 更过分的是,巴西卖家还玩起了囤货惜售,收获季快结束时已经卖掉四分之三库存,却死死捂着剩下的货源,等着把价格炒得更高再高价抛售,做着一本万利的发财梦。 可他们忘了,中国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只能被动接受价格的“软柿子”,作为全球大豆消费主力军,2025年1-9月中国大豆进口量超1亿吨,占全球流通量的60%,手里握着绝对的议价权。 而且中国早就定下“巴西主导、多国补充”的采购策略,从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在巴西忙着抬价囤货时,隔壁的阿根廷悄悄甩出了王炸。 2025年9月22日,阿根廷政府为缓解比索贬值压力,宣布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全面取消大豆出口税,将原本26%的税率直接降至零,政策还设置了70亿美元的金额上限,一旦达标就提前终止。 这一政策直接让阿根廷大豆的性价比拉满,按照市场测算,中国进口阿根廷大豆的成本较巴西便宜约200元/吨,对于利润微薄的油厂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中国买家向来果断,48小时内就与阿根廷敲定了130万吨大豆订单,这个数量相当于中国月均大豆进口量的三分之一,而且11月就能装船,完美填补了11月至次年1月的供应缺口。 消息一出,阿根廷大豆出口订单瞬间飙升至7年高点,短短一个月就接近完成出口目标,难怪阿根廷会笑着感谢巴西的“神助攻”。 巴西这边则彻底慌了神,原本堆积在圣保罗港等码头的200万吨新豆,已经运抵港口准备发往中国,如今却成了甩不掉的包袱。 这些大豆每天要产生120万美元的滞港费,像刀子一样切割着巴西粮商的利润,曾经的“财富金矿”变成了烫手山芋。 巴西豆农更是欲哭无泪,当初跟着囤货涨价,以为中国没别的路可走,结果人家转身就找到更便宜的货源,现在手里的豆子卖不出去,只能面临降价处理的结局。 更让他们绝望的是,等这些库存积压到一定程度,阿根廷的新豆也将收割上市,到时候价格只会更便宜,他们的豆子恐怕真的要砸在手里。 其实类似的教训早有先例,之前德国就因为单方面违反长期合同,想给出口中国的飞机涨价,结果被中国直接解除了价值千亿的订单,几百亿利润瞬间蒸发,还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形象。 做生意讲究的是平等互信的契约精神,巴西显然把这种精神抛到了脑后。 他们误判了中国的采购逻辑,以为凭借短期的供应优势就能为所欲为,却忘了中国为了保障供应链稳定,一直在积极寻找替代货源,之前就曾在加拿大油菜籽被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后,从澳大利亚购买了9船油菜籽。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早已转变,不再是单纯的需求方,而是拥有话语权的主导者。 巴西大豆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2024年巴西农产品出口额中,大豆综合体占比高达32.8%,而中国市场占其大豆总出口额的74.6%,这种依赖关系本应是合作共赢的基础,却被巴西当成了抬价的筹码。 反观阿根廷,不仅给出了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其明确的政策期限和金额限制也让采购更具确定性,这正是中国所看重的供应链稳定性。 巴西只看到了眼前的涨价利润,却输掉了中国这个核心大客户的信任,而阿根廷则抓住窗口期,用务实的政策赢得了订单。 要知道,国际市场从来不缺替代选项,尤其是在粮食这种关系安全的物资采购上,中国更看重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合理的价格体系。 巴西如果不能吸取教训,未来可能会失去更多市场份额,毕竟没有哪个买家愿意一直为卖家的贪心买单。 在全球化的今天,生意场上的合作就像过日子,互谅互让才能长久,总想占便宜、坐地起价,最终只会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