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其实俄罗斯不是放着几十万正规军不用,而是俄乌这仗打久了,早就成了烧钱又耗人的大坑,用雇佣兵是更实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得把正规军留着当后手。 先说说最实在的,钱和人命的开销。美国那边早算过瓦格纳的账,这支部队最鼎盛的时候在乌克兰有5万人,每个月花大概1亿美元,看着挺多,可跟正规军比起来,那真是小意思。正规军哪是凑够人头就行?一辆T-90坦克得花300多万美元,苏-35战机飞一小时光油钱就好几万,更别说新兵还得练半年多才能上战场,要是士兵伤亡了,抚恤金、给家属的安置费,都是长期要花的钱。 瓦格纳招兵就“划算”多了,早年招退役老兵,后来干脆从监狱里拉人,只要愿意去顿巴斯打满6个月,不仅每月给20万卢布(差不多人民币1.6万),还能直接把罪给免了。这种招来就能用的兵,就算耗损了随时能补,根本不用心疼“培养的成本”。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要守的可不光是乌克兰这一个方向。北边的北极现在就没闲着,俄罗斯在北纬80度建了个叫“北极三叶草”的基地,150个人能在没补给的情况下守18个月,还配了“棱堡”岸舰导弹,连北方舰队都升成独立的“第五军区”了,这地方可是俄罗斯21世纪的能源命脉,光北极的油气资源就占俄罗斯总储量的三分之一,哪儿能随便把守在这儿的正规军调走? 西边更让人头疼,北约东边的波兰,军队都扩到21万人了,还刚搞了个3.4万人的“钢铁捍卫者”演习,离白俄罗斯边境才50公里,甚至喊着要加入北约的“核共享”计划。要是俄罗斯把正规军全堆到乌克兰,北约趁机在加里宁格勒找事儿,手里没精锐部队可就抓瞎了。所以俄白才赶紧搞了个10万人的“西部-2025”演习,明摆着就是要用正规军盯着北约的一举一动。 雇佣兵还有个正规军比不了的“好处”:能打“擦边球”,不显眼。俄罗斯宪法根本就不认雇佣兵这回事,瓦格纳早年间连个合法身份都没有,这样一来,他们在战场上的行动就多了层“民间自己干的”掩护。 比如巴赫穆特打了8个月,伤亡上万人,官方就能躲开“俄军损失大”的舆论压力;就算去非洲部署,改个“非洲军团”的名字,也不用直接跟西方把脸撕破。可正规军不一样,一举一动都代表国家,要是近卫坦克师在乌克兰陷进去打不动,北约立马就能借这事儿增兵东欧,风险太高了。 而且雇佣兵伤亡的消息没那么敏感,不像正规军士兵牺牲了,容易让国内老百姓有意见,这在打长期仗的时候太重要了。 现在瓦格纳虽说换了个“壳”,一部分归了国民近卫军,一部分跟着车臣的“阿赫马特”部队打仗,还有2000多人在非洲由普里戈任的儿子接手,但俄罗斯用雇佣兵的逻辑没变。这不是打不过,而是不能把所有筹码都押在乌克兰这一局上。 正规军是“压舱石”,要守北极、盯北约、保本土;雇佣兵是“救火队”,能填战线、省成本、避麻烦。就像俄白演习的时候,还特意练了怎么用核武器,明摆着是留着正规军应对“最糟的情况”。 说到底,这事儿既是打长期仗逼出来的没办法,也是大国之间较量时的精明打算。要是把几十万正规军全砸进乌克兰的泥潭,万一别的地方出事儿,俄罗斯可就真没备用力量了。用雇佣兵冲在前面,看着像是“吃亏”,其实是把金贵的正规军攥在手里,毕竟真到了得硬碰硬的时候,能靠得住的还是那些练了多少年的正规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