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要忙了,朱带着211名人员辞职 10月底的台湾政坛,郑丽文刚坐上国民党主席的位置,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前任主席朱立伦带着211名党务干部集体辞职,创下了国民党史上最大规模的“清场式”交接。 这哪儿是权力过渡,分明是给新任掌舵人留了个几乎空壳的摊子,郑丽文想不忙都难。 211人可不是小数目,里面既有22位核心专职干部,还有一大批地方党部主委,这些人都是自掏腰包维系基层运作的“基石”,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替代的。 回聘这条路看着可行,实际走起来比爬玉山还难,要知道这些辞职的人大多是朱立伦的亲信,心里都揣着“听自家头儿”的想法,郑丽文要是自己亲自上门拜访,211个人得跑多少趟,每天少说要见十几个,累得嗓子冒烟、脚不沾地都是常事,这体力活可比开十场政见会还熬人。 要是派下属去,人家大概率只会敷衍几句,毕竟在这些老党务眼里,下属的分量远不如郑丽文本人,更别说越过朱立伦去谈留任,简直是难如登天。 退一步说,就算郑丽文直接找带头的朱立伦沟通,对方也未必松口,毕竟这次集体辞职表面是“尊重新任主席任命权”,实则藏着权力博弈的玄机,朱立伦既想塑造“制度建立者”的形象,又想为自己的人马保留“东山再起”的空间,怎么可能轻易让郑丽文顺顺利利收回这些人。 新鲜血液的补充更是让人头疼,国民党有投票资格的党员约33万人,可郑丽文当选主席也才拿到6.5万票,想从这33万人里选出211个靠谱的人填补空缺,本身就是个不小的挑战。 更关键的是,台湾年轻人对党派之争越来越不热衷,全台各党派党员加起来也就60万人,仅占总人口的2.6%,想招到既有能力又愿意扎根党务的年轻人,难度不亚于在台北街头捡到金元宝。 就算凑够了人数,能不能让自己信任的人占据关键岗位,更是考验郑丽文的政治智慧。 之前蔡英文上台后,为了巩固权力,大肆清除“老蓝男”,安插绿营亲信,哪怕是金融这样需要专业背景的领域,都敢让只有8个月相关资历的人当一把手,核心目的就是把关键权力抓在自己人手里。 郑丽文现在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国民党内部本就有派系纷争,朱立伦代表的“本土派”和她背后的“深蓝”势力一直存在微妙角力,要是关键的政策制定、选举操盘等岗位被非信任人员占据,后续工作很可能处处受制,别说扭转颓势,不添乱就不错了。 但换个角度看,这场“人事地震”对郑丽文来说,也是个老天爷赏饭吃的机遇。 国民党近年来一直深陷派系内耗,支持率长期落后于民进党,18.9%的政党支持度远不及民进党的31.6%,而这次211人集体辞职,恰好给了郑丽文打破旧有利益格局的机会。 就像南韩的国民力量党,之前因弹劾案陷入分裂,后来通过调整领导体制、整合内部力量,不仅稳住了阵脚,还实现了民调反超,这说明政党在面临人事变动时,恰恰是重塑凝聚力的最佳时机。 郑丽文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思路,她上任后公布的第一波人事安排里,四位副主席全是“深蓝”阵营,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在国民党历史上实属罕见,显然是想借这次人事洗牌,强化党内的“中国认同”路线,彻底摆脱之前的内耗困境。 而且从数据来看,政党核心岗位如果由党魁信任的人员担任,党员满意度能提升40%,决策执行速度也能加快60%,郑丽文要是能趁这个机会,把忠诚且有能力的人安插在关键位置,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完全有可能改变国民党之前的颓败局面。 要知道,国民党党员总数虽有88万之多,但之前的派系林立让这些力量无法集中,211人的空缺正好成了“去芜存菁”的契机。 郑丽文作为国民党历史上首位“由绿转蓝”的跨党派主席,本身就自带打破常规的特质,这次人事调整对她来说,不仅是填充岗位,更是重新定义国民党政治DNA的机会。 之前她公开宣称要让台湾人“自豪自信地说‘我是中国人’”,这种鲜明的立场需要靠谱的团队去落地执行,而这次大规模人事变动,恰好让她有机会搭建起完全契合自己理念的执行团队。 虽然过程注定充满波折,既要应对朱立伦留下的“后手”,又要解决招人、用人的难题,但一旦成功,国民党很可能摆脱之前的涣散状态,形成真正的合力,在与民进党的博弈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甚至有可能在后续的选举中实现翻盘,毕竟政治舞台上,一次成功的人事布局带来的连锁反应,往往能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