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副主席萧旭岑回答记者提问台湾国籍问题时非常干脆:台湾和大陆没有国籍问题,只有户籍问题。 放在几年前,国民党的两岸论述总透着股“怕得罪人”的小心翼翼,比如吴敦义时期,明明“宪法”里写着“国家最终目的是统一”,却连支持者高喊“和平统一”都要慌忙劝阻,只敢绕着“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打太极,生怕被民进党扣上“卖台”的帽子,结果模糊来模糊去,既没讨好中间选民,又让坚定支持统一的群体寒了心。 再看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看似稳妥,实则给“台独”分裂势力留下了钻空子的空间,让两岸关系在“维持现状”的口号下缺乏实质推进的动力。 如今萧旭岑的干脆利落,恰恰反衬出国民党的路线转向,这种转变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党高层的共识。 刚当选的国民党主席郑丽文一上任就喊出“要做草原王者般的狮群,而非软趴趴的羊群”,明确表态支持“九二共识”,甚至愿意赴北京面谈,这种主动出击的姿态,和过去那种“畏首畏尾”的风格判若两人。 萧旭岑借机痛斥否认台湾光复是“台湾的罪人”,更是精准戳中了民进党“去中国化”的要害,要知道民进党秘书长徐国勇2025年公然宣称“台湾没有光复节”,赖清德更是只提“终战”不提“抗战”,试图把日本殖民统治包装成“文明开化”,这种颠倒黑白的操作,早已让岛内有良知的民众反感。 萧旭岑直接搬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这些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明确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理事实,既回应了民进党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向外界亮明了国民党坚守历史正义的立场。 年轻一代通过社交媒体、影视文化和商业交流,看到了一个真实、强大的大陆,《藏海传》《黑悟空》等作品在两岸同步引发热潮,让共同的文化审美成为身份认同的纽带。 与此同时,台湾民意基金会2025年2月的调查显示,51.8%的民众不赞成“台独”,超过六成的人对赖清德的“台独”路线不满,大家早就看清了“台独”只会让台湾陷入对抗和动荡,和平发展才是真需求。 国民党显然读懂了这份民意,过去那种“模糊表态”已经无法吸引选民,反而会被民进党扣上“隐性台独”的帽子,不如干脆亮明“我是中国人”的身份,坚定反对分裂,反而能凝聚起更广泛的共识。 民进党当局的倒行逆施,也从侧面推着国民党走向明确,2025年民进党抛出耗资200亿新台币的新台币改版计划,名义上是“防伪现代化”,实则是想抹去钞票上孙中山、蒋介石的肖像,割裂两岸历史联结,这种自欺欺人的政治操弄,连国民党民代赖士葆都忍不住戳穿其“去中国化”的真实目的。 更可笑的是,电子支付普及的当下,纸钞使用频率越来越低,花这么多钱搞政治作秀,只能暴露其内心的焦虑。 而国民党则顺势扛起维护历史记忆的大旗,萧旭岑痛斥徐国勇“否认光复不配当台湾人”,郑丽文借台湾光复80周年释放交流意愿,这些举动既回应了民众对历史正义的诉求,也让国民党和民进党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入,也让国民党的明确立场有了现实支撑,2025年9月举办的“两岸情・李庄行”活动,吸引了两岸330余人参与,国民党前副主席林政则在活动中感慨李庄守护中华文化火种的精神,呼吁两岸同胞深化交流,这种民间层面的紧密联结,让“两岸一家亲”不再是口号。 大陆持续推出的惠台政策,让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机遇,这种切身利益的绑定,比任何政治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国民党看清了这一点,不再回避统一议题,而是把“认同中国人”“推动和平统一”与民生福祉结合起来,既符合历史潮流,也抓住了选民的核心诉求。 其实国民党的转变,也是对自身困境的破局,过去几年,国民党因为立场模糊、内耗严重,在选举中屡屡受挫,2024年选举因为蓝白未能有效整合,让赖清德以40%的选票侥幸当选。 如今党内青壮世代崛起,郑丽文推动“新人新政”,把两岸政策的明确化作为重要改革方向,既想摆脱“老化、涣散”的标签,也想争取40岁以下年轻选民的支持。 这种转变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选择,毕竟在“台独”分裂势力日益猖獗的当下,模糊就是对分裂的纵容,只有立场坚定,才能赢得民心、站稳脚跟。 从历史维度看,台湾光复80年来,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结从未被切断,《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确立的法理事实不容篡改,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也越来越稳固。 萧旭岑和这届国民党领导人的明确表态,本质上是回归了历史正道,顺应了民心所向。 他们终于明白,两岸关系不是可以模糊处理的政治筹码,而是关乎民族未来和民众福祉的根本大计,只有坚定认同中国身份,推动和平统一,才能让台湾摆脱被外部势力操控的命运,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红利。 这种转变或许来得稍晚,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能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两岸统一的最终实现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