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了!86岁台湾新党前主席郁慕明称:统一是必然的。那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然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祖国统一。岛内现在提不提台湾光复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是历史的事实,我就是见证人。 1948年那张意外到他手中的船票,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让他成为两岸血脉相连的活见证,8岁孩童心中根深蒂固的“一个中国”认知,不是后天灌输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这种源自生活体验的认同,远比任何政治宣传都更有力量。 民进党当局妄图通过篡改教科书、推行“去中国化”抹去这段历史,但就像郁慕明所说,历史事实不会因刻意回避而消失。 台湾光复作为二战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版图的标志性事件,早已被《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明确记载,如今大陆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不过是用制度化方式守护这份不容篡改的集体记忆,让两岸同胞尤其是年轻一代,看清台湾与大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关联。 经济层面的深度绑定,让统一成为两岸发展的必选项。 2024年两岸贸易额达到2929.71亿美元,同比增长9.4%,大陆依然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稳定的市场依托,而ECFA实施十三年来,台湾从大陆获得的关税减免累计超过101亿美元,是大陆获得减免额的十倍之多。 这些数字背后,是数百万台湾从业者的生计,是台企转型升级的动能,民进党当局嘴上喊着“去大陆化”,却挡不住台商台企持续“登陆”的脚步,2023年大陆新批准台资项目和实际利用台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31.7%和37.1%,就很能说明问题。 台湾的农渔产品、电子零部件依赖大陆市场消化,大陆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台湾产业提供支撑,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格局,不是人为可以割裂的,就像做生意没人会跟钱过不去,两岸经济融合的大势,早已为统一铺平了道路。 民心向背从来都是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如今台湾岛内的民意变化,正清晰印证着统一的必然。 2025年10月的最新民调显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民众比例达到58.3%,创下近六年新高,87.3%的民众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一份子,就连20-24岁的年轻群体中,也有超过五分之一自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份子。 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用行动投票,选择到大陆追寻梦想,在浙江温州的创业基地,潘柏铨带领团队孵化出多家成功项目。 从奶茶店到数字人产业,台青在大陆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安徽宁国的乡村咖啡店里,台湾青年刘仁的“日咖夜酒”模式单日接待超2000名顾客,用实际收益证明两岸融合的市场潜力;北京的台湾自媒体人陈俊豪,通过记录大陆生活月入两万多元,让更多台湾同胞看到大陆的发展机遇。 这些鲜活案例告诉我们,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与善意正在形成正向反馈,当台湾同胞亲身感受到大陆的发展活力和包容环境,所谓的“隔阂”自然会不攻自破。 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为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外部支撑。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早已明确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如今已有183个国家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连联合国官方文件中,对台湾的称谓也始终是“中国的省”。 个别国家少数政客炒作“台湾地位未定论”,不过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闹剧,他们既无视国际法基本准则,也忽视台湾民众的根本利益,这种出于地缘政治考量的干涉行为,注定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而大陆方面通过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出台惩治“台独”顽固分子的意见,依法打击杨智渊、李延贺等分裂分子,用法治手段筑牢反“独”促统的防线,让“台独”分裂势力明白,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从历史记忆到经济融合,从民心所向到国际共识,种种因素都在推动着统一进程不断向前。 郁慕明希望保重身体见证统一,这份期盼道出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 两岸同属一个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是无法被地理距离隔断的精神纽带,就像妈祖文化论坛、朱子文化宣传周等活动,总能吸引两岸同胞踊跃参与,在文化交流中凝聚向心力。 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对台方针政策的持续完善,两岸同胞的交流渠道会越来越通畅,共识会越来越多,那些阻碍统一的杂音终将被历史洪流淹没。 统一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进程,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两岸同胞根本利益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