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方反击荷兰没收资产后,德国女部长恼羞成怒:北京需要被狠狠地打击一下!凯瑟琳娜·

中方反击荷兰没收资产后,德国女部长恼羞成怒:北京需要被狠狠地打击一下!凯瑟琳娜·赖歇明确表示不会抗议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国有化,却称中方“需要被狠狠地打击一下”。显然,包括德国和荷兰在内的西方列强,还是沉浸在西方列强高高在上的陈旧思维习惯里。 10月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闹剧,把德国、荷兰等西方国家骨子里的陈旧思维暴露得明明白白。 荷兰政府听信美国撺掇,以“国家安全”和“治理缺陷”为由,想把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直接国有化,不仅要夺权还要换掉中国管理层,完全忘了这家企业当初是被中企盘活的,中方才是真正的“恩人”。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资产掠夺,中方自然不会坐视不管,稀土出口管制的反击让美欧车企立刻陷入哀嚎,安世中国区更是直接宣布独立运营,让海牙的决策者们发现自己只抢到了一间空办公室,核心的生产链、技术团队和客户资源根本带不走。 就在这时候,德国经济部长凯瑟琳娜・赖歇跳了出来,10月24日公开表态不会抗议荷兰的国有化行为,反而直言“北京需要被狠狠地打击一下”。 这番话简直把西方列强的双重标准刻在了脑门上,仿佛还活在殖民时代,觉得自己能随意处置其他国家的合法资产,别人稍有反抗就得被“敲打”。 要知道,此前美国推动没收俄罗斯2800亿美元海外资产时,西方舆论还试图用各种理由包装,而现在荷兰明火执仗抢夺中企资产,德国不仅不反对,反而帮腔造势,说白了就是觉得“盟友抢得对,中国反抗就不对”,这种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女部长的表态完全脱离了德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德国Ifo经济研究所2025年4月的调查显示,2/3的德国企业根本不打算降低对华进口依赖,汽车行业更是对中国市场“忠诚度”最高,3/4的德国公司依赖从中国进口零配件。 奔驰明确表示要扩大在华业务,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博世在中国有5.5万名员工,老板斯特凡・哈顿直言“没有市场可以取代中国”,机床生产商通快集团更是预计2025年全球一半的销量要靠中国市场。 这些企业用脚投票的选择,恰恰戳破了“打击中国”的谎言——德国经济早就和中国深度绑定,所谓的“打击”不过是政治人物自欺欺人的空谈,真要这么做,最先受伤的只会是德国自己的企业和就业。 西方这种陈旧思维的本质,还是没认清当今世界的格局,他们习惯了过去几百年里靠坚船利炮划分势力范围,靠霸权规则处置他国财产,却忘了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供应链的绑定早已打破了过去的强权逻辑。 安世半导体的产业链核心本就集中在中国,从核心人员配置到生产配套,荷兰本土根本没有替代能力,就算政府强行接管,也组建不出新的供应链,反而会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断。 巴西全国机动车辆制造商协会已经发出警告,旗下包括奥迪、宝马在内的车企芯片库存只能撑两三周,再不解决就要引发全球汽车行业危机,这就是强行干预市场的后果。 这种思维上的滞后还体现在对国际法的双重解读上,西方一直标榜“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可美国之前通过《乌克兰重建法案》,把没收俄罗斯资产合法化,现在荷兰又依样画葫芦,用“国家安全”当借口抢夺中企资产,完全无视国际法中的主权豁免原则。 他们忘了,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任人宰割的弱国,中方的反击既合法又精准,稀土作为半导体和汽车产业的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一下就击中了西方制造业的软肋。 而安世中国区“客户不会追随”的预言成真,也证明在全球化市场中,企业认的是技术、质量和供应链稳定,不是政客的政治操弄。 德国女部长的恼羞成怒,其实是一种无力的挣扎,他们既想维持过去的霸权地位,又无法接受中国的崛起和反击;既想从中国市场赚取巨额利润,又不愿遵守公平的市场规则。 这种自相矛盾的心态,让他们做出了很多荒唐的决定,就像之前美国全力打压华为,可欧洲多国根本不愿追随,因为华为的5G技术优势明显,放弃华为只会延缓自己的5G建设进程。 如今对待安世半导体的态度也是一样,政治操弄终究敌不过市场规律,所谓的“狠狠打击”不过是纸上谈兵。 说到底,西方列强的陈旧思维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靠强权掠夺、双重标准行事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企业合法收购的资产理应受到保护,中方的反击只是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本来就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规则。 德国和荷兰如果继续沉浸在过去的霸权幻想里,无视本国企业的实际利益,无视全球供应链的客观规律,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国际舞台上慢慢失去信誉和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