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的一纸裁决,如重磅炸弹般砸向菲律宾政坛,瞬间引发轩然大波。杜特尔特家族当年退出《罗马规约》时,算盘打得那叫一个响亮,以为能借此摆脱国际刑事法院的监管。可万万没想到,法院竟来了个“秋后算账”。他们的退群之举,就好似考试前撕作业本,妄图以此躲过抽查,却不知老师早已将名单记在小本本上。 10月23日,国际刑事法院第一预审分庭正式驳回了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团队提出的管辖权异议,确认法院对其任内禁毒行动中涉嫌反人类罪的调查权。这一裁定,彻底断了杜特尔特阵营以退约为借口逃避追责的念想,所谓“退约即免罪”的幻想,如同被戳破的肥皂泡,瞬间破灭。 杜特尔特方面一直坚称,菲律宾早在2019年3月就已退出《罗马规约》,国际刑事法院无权过问后续调查。然而,法院在裁决中尖锐指出,检察官早在2018年2月就启动了初步审查,比退约生效早了一年多。这一时间差,让杜特尔特团队措手不及,就像躲雨躲进了喷水池,白费力气。法官还强调,退约行为与调查存在直接关联,明显有逃避责任之嫌,因此已启动的司法程序无法终止。更重要的是,被指控的罪行时间跨度从2011年延续到2019年3月,彼时菲律宾仍是缔约国,国际刑事法院自然有权追溯管辖。法律专家分析,这一裁决为后续行动扫除了障碍,包括前警察总长德拉·罗萨、副总统莎拉在内的九名核心成员均被列入调查名单,形势如同多米诺骨牌,一倒一大片。 面对裁决,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虽未公开表态,但行动上却毫不含糊,颇有“借刀杀人”的意味。自2025年3月杜特尔特在马尼拉机场被捕后,马科斯政府迅速安排将其引渡至海牙,并着手清洗警察系统和军方中的杜特尔特势力。国际刑事法院的裁定,间接为马科斯清除了两大障碍。其一,瓦解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根基。杜特尔特本人身陷囹圄,其女莎拉虽任副总统,却深陷弹劾危机,影响力大幅下降。马科斯借机推动对莎拉及其亲信的腐败调查,解除了数十名亲杜特尔特警官的职务,切断了他们的权力网络。其二,巩固对南部地区的控制。杜特尔特家族长期掌控达沃市及棉兰老岛,但国际刑事法院的持续施压让地方势力疲于应对。尽管杜特尔特在2025年中期选举中当选达沃市长,家族仍在南部有一定影响力,但马科斯通过司法和行政手段逐步蚕食这片“杜家王国”,虽进展缓慢,却步步紧逼。 杜特尔特团队曾以健康状况不佳为由申请临时释放,但国际刑事法院在9月26日驳回了这一请求,认定其仍有潜逃和威胁证人的风险。法院还指出,杜特尔特家属公开呼吁“将其救回菲律宾”,其女莎拉甚至指控法院使用“假证人”,这些行为反而加深了对其配合度的质疑。目前,杜特尔特的法律策略只剩“受审资格争议”,试图靠医学鉴定拖延庭审。但法院已安排独立医疗评估,若健康状况不影响受审,实质审判将加速推进,真可谓“病急乱投医,医说自己没病”。 这场裁决不仅改变了杜特尔特的个人命运,更引发了菲律宾政治生态的重组。家族政治的裂痕公开化,马科斯与杜特尔特从昔日盟友变为死敌,两大家族在南海政策和对外关系上的分歧日益加剧。民众也因此分裂,支持杜特尔特的群体认为国际刑事法院干涉内政,反对者则呼吁追责禁毒战争中的滥杀行为。而政治恶斗导致比索贬值和贫困率攀升,普通百姓成了最大受害者,就像买了戏票去看戏,结果戏台塌了。国际势力也在暗中较量,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关注菲律宾人权问题,中国则呼吁保持稳定,大国博弈下,马科斯的亲美路线与杜特尔特家族的务实亲中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裁定,标志着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危机进入不可逆转阶段。对马科斯而言,这是借司法之手清除政敌的胜利;但对菲律宾来说,权力洗牌后的政治平衡与人权问责仍是未知数。正如马尼拉一位政治学者所说,当司法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民众的信任往往最先受损,这局面就像走钢丝,一旦失衡,所有人都将受到影响。 (综合自ICC裁决文件、菲律宾商报、网易新闻、凤凰网) 菲律宾争端 菲总统杜特尔特 菲律宾新法案 杜特尔特法案 杜特尔特辞职 菲-杜特尔特 杜特尔特庭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