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王毅部长跟日本新任外相茂木敏充通电话时,说了句实在话:日本新内阁跟中国打交道,第一步得走稳,就像穿衣服扣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后面全乱。(环球网) 这一表述直指问题核心:高市早苗新内阁带有“鹰派”底色登场,在防卫费加码、多边同盟提速的背景下,中日关系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历史已证明,方向错误,再努力也会南辕北辙。 中日外交史上,不乏“一步踏错满盘皆输”的教训。1936年冬,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最后一次中日谈判中,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将中方明确拒绝的片面“会谈备忘录”强行留在张群外长案头后离去。 中方亚洲司司长高宗武连夜追去退还,次日日方再次派人送回,此行为被蒋介石在日记中斥为“人格扫地”。 这一行为看似荒唐,实则是当时日本内阁扣错“第一颗扣子”的必然结果。1935年,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抛出“广田三原则”,要求中国放弃主权、承认伪满洲国,遭到拒绝后在国会宣称“中国已表示赞同”。从捏造事实到强留文书,日本内阁逐步突破外交底线,最终将两国拖入战争深渊。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曾有过“扣对扣子”的实践。当时双方恪守四个政治文件,搁置争议推进合作,中日贸易额从1990年的165亿美元增长至2000年的831亿美元,形成“政冷经热”的互动格局。 但此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出现反复,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导致双边关系陷入摩擦困境。历史实践表明:中日关系的“第一颗扣子”,核心是尊重主权与历史真相,此步出错,后续合作便无从谈起。 当前高市早苗新内阁上台,使中日关系的“第一颗扣子”面临新考验。这位被日媒称为“战后最鹰派首相”的政治人物,上任伊始便明确表示:将防卫费占GDP2%的目标提前至本年度完成,较原定计划提前两年。 日本2024年GDP约5.2万亿美元,2%的防卫费即1040亿美元,相当于德国、印度两国防卫预算总和,战后“专守防卫”原则已近乎名存实亡。 其外交布局同样值得关注。高市早苗明确提出深化日美韩、日美菲、日美澳印等多边安全合作,打造“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 新内阁试图将中日关系与美国“印太战略”绑定,一方面表示“不希望与中国脱钩断链”,另一方面在军事领域持续推进。茂木敏充外相在就任记者会上多次提及“建设性、稳定的双边关系”,这种“口头温和、行动强硬”的矛盾表态,凸显了新内阁的政策困境。 王毅部长在通话中强调,历史、台湾问题事关两国关系根基与双方基本信义。这两个问题是中日关系“第一颗扣子”的核心,任一问题处理不当,都会导致双边关系出现偏差。 历史问题上,日本的认知摇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从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到部分政客参拜靖国神社,这些行为本质是松动历史认知的“扣子”。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日本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历史问题的底线。新内阁若放任右翼势力抬头、模糊历史定论,将直接动摇两国关系的基础。 台湾问题是不容触碰的红线。茂木敏充外相虽表态“愿妥善处理分歧”,但高市早苗政府此前多次在台湾问题上发表模糊言论,且存在与台当局非官方往来的行为。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这一点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有明确界定。上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正是认清这一核心事实,才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若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便是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底线,将引发中日关系的颠覆性危机。 对日本新内阁而言,扣对第一颗扣子需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历史定位,正视侵略历史,停止右翼言行,这是获取中国民众信任的基础; 二是明确台湾立场,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停止各类涉台往来,这是维护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关键; 三是明确发展方向,摆脱对华关系的“美国附庸”定位,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这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前提。 从中国角度,王毅部长的表态既阐明了原则底线,也表达了合作意愿,中方始终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方向,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为两国关系提供了“压舱石”。 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核心是维护美国霸权,日本若过度依附美国,不仅可能激化与中国的矛盾,还会丧失自身战略自主性。 反之,扣好对华关系“第一颗扣子”、保持双边关系稳定,可使日本在大国博弈中占据更有利位置,这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 中日一衣带水,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交织,使双边关系始终复杂。王毅部长“扣好第一颗扣子”的比喻,兼具历史智慧与现实意义。高市早苗新内阁的政策举措直接影响中日关系走向,方向偏差需长期调整修正。 日本新内阁需理解王毅部长的提醒,珍视当前双边关系,在历史和台湾问题上坚守立场,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处理对华关系。和平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此举将惠及两国人民及整个东亚地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王毅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电话 环球网2025-10-28 15:27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