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眼中的40年:从追光者到造光人,中国量子怎样领跑世界? “40年前听前辈讲述‘两弹一星’故事时,从未想过我们能让中国量子科技屹立于世界之巅。”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的这番话,真切道出了中国量子领域40年的逆袭历程。从农村少年成长为“量子之父”,他的亲身经历正是中国科技从跟跑迈向领跑的生动写照。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科大,彼时量子力学尚属冷门领域。他至今仍清晰记得系主任赵忠尧的话语:“我们为‘两弹一星’拼搏过,你们要继续为祖国强大而努力。”那时国内量子研究一片荒芜,他只能翻译外文文献,甚至连基础实验设备都难以凑齐。这使他暗自下定决心:“必须前往量子理论发源地学习真本领。” 1996年,潘建伟赴欧洲深造,在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中初露锋芒,其论文与爱因斯坦的成果一同入选《自然》“百年物理学经典”。然而,国外条件再好的实验室,也无法动摇他“在中国打造世界一流实验室”的坚定信念。2001年回国组建团队时,他遭受双重质疑:物理学界认为他“不务正业”,信息领域视他为“外来者”,申请经费也屡屡受挫。 杨振宁先生的指引犹如黑暗中的明灯。2005年长谈时,杨先生一句“激光有无限的未来”,让潘建伟坚定了前行方向。2008年全时回国后,他带领团队攻克超冷原子技术,仅在《自然》《科学》就发表14篇论文,以实力打破偏见。2009年观看《复兴之路》演出时,他给海外学生群发信息:“回国干,为民族复兴拼一次!”这一号召引得大批人才归来,组建起量子“梦之队”。 真正的突破始于“墨子号”。2016年卫星发射前,“天地对准”技术被国外垄断,潘建伟团队咬牙攻坚——恰似在一公里外将硬币投进高速旋转的储蓄罐,最终达成世界最优水平。如今“墨子号”已实现中南非12900公里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覆盖全国省会,中国建成全球唯一广域量子保密网。而“九章”“祖冲之”系列计算机,更使我国成为唯一在两条技术路线均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回首40年,潘建伟感慨道:“当年追着国外论文跑,如今国外追着我们的成果转。”从杨振宁先生期盼的“中国天亮”,到“晨曦号”卫星承载的希望,他见证的不仅是量子科技的突破,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崛起。那些曾遭嘲笑的梦想,终在一代科研人的坚守下,绽放成照亮未来的光芒。
